人生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为过去惋惜,为将来担忧,为现在焦虑。
但是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如何真正地去生活。
我们在尘世间起伏辗转,却很少有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于是,我们开始质疑圆满的生活是否有实现的那一天。
寻回自己的本心,洞见自己本来的心性。
我们的质疑就终会实现。
1
曾经有人这样问慧海禅师:“禅师,你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禅师回答:“有。”
“是什么呢?”
禅师答道:“我饿的时候就吃饭,累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呢?每个人不是都会这样做吗?”提问的人非常不解。
禅师笑言:“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提问的人仍继续提问。
禅师答道:“这是因为其他人在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并不能专心地吃饭;睡觉的时候也常常做梦,睡得并不安稳。而我就不同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想。这就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呀。”
稍微顿了一顿,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心用合一,因为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浮华富贵中穿梭,有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这样,他们就很容易被生活的表象所阻,迷失了自己的心,无法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命,结果也就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人生不是千篇一律可以加以复制的旅程。
它不受任何妄想与思量的左右。
只有做到心用合一,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们才能避开是非得失对自我行动的影响,才能在现实中拥抱理想。
明心见性的状态之一就是心用合一,出世心做入世事。
2
有一个和尚想要到京城去学习佛法。
有人告诉他,去往京城的路非常难走。
需要要经过人迹罕至的沙漠、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波涛汹涌的大河。
和尚毫不畏惧。
他认为到佛法大盛的京城求取佛法,为塞外的人们带来精湛的佛理是他的本分。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
他念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三年后,和尚学成归来,带回数百部经书。
追求任何事情的过程都是一个艰辛的历程。
人生本身就是用“艰辛”二字书写的。
我们会在人生之旅中遭遇各种意外,常常会与痛苦正面交锋,会一直与消极的自己发生冲突。
这一切都将使我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稍有不慎,就会跌入痛苦的深渊,住进无形的牢笼,成为心魔的奴隶。
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在艰难困苦面前处变不惊才是明心见性的最佳状态。
3
一个地方有两座寺庙,其中一座寺庙的僧人去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座寺庙。
每当此时,这座寺庙的僧人就会出来与买菜的僧人斗法。
一天早上,轮到一个小和尚去买菜。
刚到这座寺庙门前,庙中就出来一个小和尚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出来的小和尚问。
“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
问话的小和尚无言以对,就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面授机宜:“只要问他没有脚怎么办就可以了。”
第二天,提问的小和尚见到昨天买菜的小和尚就冲了上去,问道:“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不慌不忙地答道。
提问的小和尚又一次傻了眼,只好又向师父请教。
师父教他:“只要问他没有风怎么办就行了。”
第三天,提问的小和尚又见到了之前买菜的小和尚。他兴冲冲地问道:“你到哪里去?”
买菜的小和尚回答:“我到菜场去。”
提问的小和尚再次呆若木鸡。
问题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样,生活中也不是只有一处风景。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就连我们自己也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唯有变通,才能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情况。
唯有变通,才可以跨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境,才能在人生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明心见性的状态之一就是懂得变通。
4
面对未来,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即使有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现实的多变性和命运的不可预测。
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讲过:“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人生的圆满不在于理想的美好,也不在于对经典的熟知,而在于自我心中的彻悟。
明心见性就是自我彻悟。
愿我们都可以明心见性,寻回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