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以胃土为主论,联及五脏,特别是与肾水的关系。问者善问,答者成理。非岐伯天师之圣哲,孰能托名语此?果有其人如陈士铎,亦值得吾人学习也,切不能得新忘旧,得西忘中,数典忘祖,以今薄古。宜古为今用,以古厚今也。
【原文】
少师问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
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阴土逢火则生,阳土必生于君火。君火者,心火也。
少师曰:土生于火,火来生土,两相亲也,岂胃土遇三焦命门之相火,辞之不受乎?
岐伯曰:相火与胃不相合也,故相火得之而燔,不若君火得之而乐也。
少师曰:心包亦是相火,何与胃亲乎?
岐伯曰:心包络代君火以司令者也,故心包相火即与君火无异,此胃上之所以相亲也。
少师曰:心包代心之职,胃土取资心包,无异取资心火矣。但二火生胃,土则受益;二火助胃,火则受祸者,何也?
岐伯曰:胃土衰则喜火之生,胃火盛则恶火之助也。
少师曰:此又何故欤?
岐伯曰:胃阳土宜弱不宜强。
少师曰:何以不宜强也?
岐伯曰:胃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易动,动则燎原而不可制,不特烁肺以杀子,且焚心以害母矣,且火之盛者①,水之涸也。火沸上腾必至有焚林竭泽之虞,烁肾水烧肝木②,其能免乎?
少师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火盛必济之水③,然水非外水也,外水可暂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必大滋其内水之匮。内水者,肾水也。然而火盛之时,滋肾之水不能泻胃之火,以火旺不易灭,水衰难骤生也④。
少师曰:又将奈何?
岐伯曰:救焚之法,先泻胃火,后以水济之⑤。
少师曰:五脏六腑皆藉胃气为生,泻胃火不损各脏腑乎?吾恐水未生,肾先绝矣。
岐伯曰:火不息则土不安,先息火后济水,则甘霖优渥,土气升腾,自易发生万物。此泻胃正所以救胃,是泻火非泻土也⑥。胃土有生机,各脏腑岂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肾,并救各脏腑也⑦。
少师曰:胃气安宁,肝木来克奈何?
岐伯曰:肝来克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则肝气不平矣,不平则木郁不伸,上克胃土,土气自无生发之机,故调胃之法以平肝为重⑧。肝气平矣又以补水为急,水旺而木不再郁也,惟是水不易旺仍须补肺金,旺则生水,水可养木,金旺则制木,木不克土,胃有不得其生发之性者乎。
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胃土以养永为主,养水者助胃也。胃中有水,则冒火不沸。故补肾正所以益;胃也。 可见胃火之盛由于肾永之衰,朴肾水正补胃土也。故胃火可杀,胃火宜培⑨,不可紊也。
【注释】
①火之盛者,水之涸也:胃土之气,后天之气也,必根于先天肾水,故肾水涸而火必盛也。
②烁肾水,烧肝木:肾水之涸,其危害如此,奈何多不知珍惜肾水而尚戕贼乎?
③火盛必济之水:既言治则,也包含使人知水火既济之要。
④以火旺不易灭,水衰难骤生也:耗散则易,再生则难。
⑤先泻胃火,后以水济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⑥此泻胃正所以救胃,是泻火非泻土也:细致入微,不能混为一谈。以泻火即泻胃火,甚至“泻”与“泄”亦各异也。
⑦此救胃又所以救肾,并救各脏腑也:本末兼顾,非一偏之论,此亦中医最大特点之一。
⑧故调胃之法,以平肝为重:治则上的调胃,即和解之意。
⑨故胃火可杀,胃土宜培:原文“胃火宜培”,疑为“胃土宜培”之误。
【语译】:
少师问曰:脾和胃都是土,有所分别嗎?
岐伯答:脾属于阴土,胃属于陽土,阴土逢火则生,阳土必生于君火。君火是心火。
少师曰:土生於火,火來生土,他們两相亲近,为什么胃土遇到命門、三焦的相火,避开不受纳呢?
歧伯答:相火与胃土不能相互配合,因此相火得到胃土就會炽热,不像心火君火见到胃土而乐于生土。
少师曰:心包络也是相火,为什么心包与胃土却相互亲近呢?
歧伯答:心包络代君火行使政令,因此,心包络的相火与君火无异,这就是胃土与心包火相互亲近的原因。
少師曰:心包代替心君的职能,胃土从心包获取所需要的资源,這与取资于心火没有区别。但是,这二种火生起,胃土就會有益,二火如果助长胃中之火,则反而会产生祸害,为什么呢?
岐伯答:胃土衰就喜欢火的生起,胃火炽盛,则厌恶火的助长。
少师曰: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胃属于阳土,宜弱不宜強。
少师日:为何不宜強?
歧伯答: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其中的火容易窜动,窜动之后就呈现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不仅灼烧肺金,杀害土的儿子,而且焚燒心火,危害土的母亲。并且火势旺盛時,水就會干涸。火焰向上沸腾,必然会有焚烧树林、乾涸水泽的危害,灼烁肾水,燃烧肝木,又怎么能够避免呢?
少師日:如何治疗呢?
歧伯答:火势炽盛必须用水來相济,然而,这水不是外水,外水可以暂时救援,以抑止上炎的火势,不是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必須大力滋润体內水源的匱乏。内水,就是肾水。然而,當火势旺盛的時候,滋肾之水不能泻下胃中之火,因为火旺不容易灭掉,水势衰弱則难以立刻发生。
少师曰:那怎么办呢?
岐伯答:救助火焚烧的方法,首先泻下胃火,然后再用水来相济。
少师日:五脏六腑皆借助胃气為生,泻下胃火不会是损害各脏腑的气吗?我担心水还没生起,肾气就先断绝了。
岐伯答:火势不能平息则土气就不会安和,先息火后济水,那么甘霖就会充沛,土气升腾,自然容易发生万物。此時泻下胃火正是为了救助胃火,这是泻下火气而不是泻下土气,胃土有生机,各脏腑又怎么会有死法呢。因此救胃就相当于救肾,同時救助各脏腑。
少师曰:胃气安宁了,肝木来克怎么办?
岐伯说:肝木来客胃土,也是因为肝木枯燥,木燥肝气就不会平和,不平和木气就会关闭,不能伸张,克制胃土,土气自然就不會生发了。因此调胃的方法,首先要以平抑肝木横逆之气为重。肝气平和后,又必须以补水为急务,肾水旺肝木就不再关闭了,只是水不容易旺盛,仍然必须补肺金。金旺则生水,水旺可以涵养木,金旺则克制木,于是木不再克土,胃岂能不回归它生发的本性呢?
少师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