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的带班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刚刚毕业的班级是我从一年级接手的,虽然是我手把手教了六年的班级,但班级的纪律和成绩都不尽如人意。
这个班的家长整体素质平平。周边小区的常驻居民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来自周边县城和农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子弟。父母进城务工,孩子也跟着父母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在他们老家亲戚的眼里,他们在城市工作,他们的孩子在城里的学校上学,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就连他们自己也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确实靠自己的奋斗留在城里,能够凭一己之力养家糊口。每年回家过年,亲戚朋友都会投来嫉妒的眼光,他们很享受这样的感觉。不管他们在城里的生活是多么拮据,工作是多么辛苦,孩子的成绩是如何的糟糕,但他们的优越感在乡亲们面前绝对不会打折扣。他们一定会打肿了脸充胖子。绝不会在老家的乡亲们面前露怯。
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这个城市最底层的打工族,他们很少有人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陪伴孩子的成长。要么花钱把孩子放在作业班、小饭桌,要么拜托家里的老人照顾孩子。因为他们大部分没有双休日,所以孩子们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作业班度过的。有的就散养在小区里。这样家庭的孩子如果家风纯朴,孩子善良,自然会心疼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基本上不给父母添麻烦。也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另一种孩子就会乘虚而入,父母忙工作,他忙着玩,学习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每天不是不带作业,就是不听课,要不就给你闯个祸,打个架,逃个学……反正就是不让你省心,每天不把你气个半死不罢休!如果你想找家长,估计十有八九见不到人影,发个信息给他,也是石沉大海。直到最后,把你的耐心和热情一点点的磨尽,直到你放弃才结束这场拔河一样的游戏。
毕业前,我们几个老师都很焦虑,为这些孩子没有办法进入好中学担忧,可后来的现实表明我们是杞人忧天。天天上课的杨同学被私立中学摇中了,爸爸爽快地交了三万元学费,他爸爸就是在小区门口开了一个小小的水果店。一到四年级是爸爸负责管理他的学习,后来爷爷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接手了。自从爷爷接手后,情况有所改观。只是好景不长。直到毕业的时候,他仍然是班里的落后分子。还有一个刘同学,是离异重组家庭。家庭环境很复杂,缺少亲情的温暖。小小年纪,就有叛逆的心态。有一天和妈妈吵架,离家出走了。第三天才被警察叔叔找到送回家。失踪的几天,妈妈很淡定。直到老师催促她几次报警,才勉强报警的。这个孩子后来被录到本区较好的公办中学。至于他是怎么进去的,不得而知。因为我们班成绩很好的学生,想进的一个没有进,他却进了。
有的时候,老师们真的是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