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静坐开始有意,是因为先生静坐减重近40斤——理由显然不消赘述。
这几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偶有舒服的时候,离对静坐的效果的期望显然还是很远。
而现在一切的经验仿佛都指向静坐是个必修的功课,而自己却不得其法,总会忍不住挠腮的。
运气还是不错,就碰见了当下特别适合的老师,给了特别适合的禅坐次第的指引,老实的按照指引只练习安座的部分(下面的功力还不够,来不及练)已经觉得很受益。
抄写如下:
1 安坐(调座与身)
1) 坐枕要后高前低,坡度以容易使胯和腿膝松落下来为准,这样腰部不会因吃力而紧张,上半身也更容易舒展开来而使得呼吸通畅。
2) 坐枕调好后,可以散盘、单盘或双盘,行者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来选择盘坐方式,以稳定和容易放松为准。
3) 坐好之后,先松落尾闾、胯和腿膝,感受沉稳之后再由腰部逐节向上舒展到头顶。舒展的程度要依呼吸的舒畅程度而定。手臂自然垂落在腿部,具体的位置也以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而定。
4) 坐的整体状态,要安稳而自然。
点到我的是3):松落尾闾、胯和腿膝,腰部逐节向上舒展到头顶。
其实类似的要求在练习的站桩中也有,只是表述不同,一直不得要领,读到这个表达,才恍然明白身体要怎样安顿。
但是,我对身体的觉知显然差得很远,对于腰部以上的脊柱,第一天我并没有办法逐节感受到,但每个程序还是老实的走过一遍,之后就把重点放在不断的扫描腰部以上的脊柱上。
到第二天,对于某些脊椎,已经可以有感觉了,也感觉到自己有些用力过猛,继续老实执行扫描,也常会因习性而中断,觉知到时继续回来,也仍然用力过猛,太阳穴牙关时有紧绷。
惊喜,当腰部以上真的被逐节向上舒展,可能还是过分舒展,背部常会呈现的紧张变成胀感,强烈但也舒畅。
这种胀痛又会带来舒畅的感觉,大概可以解释为原来的气滞在此处,现在变成疏通前的发力了吧。心口近期打坐的气滞感,经过这个舒展,
第三天,最近打坐一直困扰的心口气滞么有了。看来“心胸狭窄”不仅是指无形的层面,也是有形的。 早年形体训练要求挺胸收腹,现在看来反而是造成心胸狭窄的罪魁祸首,因为胸椎被往前顶,改变了脊柱该在的位置,胸腔的原本的结构也改变了,表面看起来胸腔开阔了,而内在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中国的姿态是含胸拔背,这可能是真的心胸开阔的结构基础吧。
万里长征第一步,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