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离开的时候抱着一颗怀“才”不“孕”的心,但当我离开故土决定到国外闯荡闯荡,生活生活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我连怀“才”不“孕”的资格都没有。
首先,我要澄清,因为我只去过一个叫国外的地方,所以关于其他国家怎样我没发言权。我所去的国家非常重视个人技能和资格证书,开药店的人要有药师资格证书,开咖啡店的人要有咖啡师资格证书,企业职员要有最基本的OFFICE软件操作资格证书,等等。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其实最有资格在外国做中文老师的,但是,大多数的私立中文教育机构都严格限制了中文老师的专业,必须是师范类院校毕业或者必须是中文系专业毕业并持有新HSK六级资格证书。
所以,悲剧了,我初次踏入这个外国,俩腿儿就哆嗦了,怀才不遇的心当场就碎了。
然后我开始拼命学该国的语言。要生存要吃饭,不会语言就滚蛋。话说回来,你就是坐街上要饭也得说句行行好吧的话吧?毕竟装哑巴不如装瞎子好使。
但是就算我会说话,就算我有中国的一纸文凭,在国外也不是很受用的,毕竟我还不如赴此地留学的人有优势,更何况,我那时候连话都说不明白呢,开口说一句话那是相当招笑的。我记得都滞留在国外一年左右了,还有当地人夸我说当地母语可爱呢,说我说话跟他们当地幼儿园小孩一个水平的。
所以,相信我,当你在国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那要不你拿着你那些证书到国外谋生试试?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离开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我才意识到啥是像根草。
你会发现除了你的学位会让人们忽然抬眼打量了你一番外,其他的没什么杀伤力,后来还会发现,英语四六级证书都不好意思往外掏,因为在这里,没有资格证但英语说的棒的人家也用,英语说不好却有资格证的人家未必会用。还有那些在国内靠报班保过得到的计算机级别证书还是别拿出来丢人了,人家认可证书但更认可的是实际操作实力。
我用了一个月让自己豁然开朗,生存吧!原本呢,我是来生活的,来了才发现,我得先生存,其次才是生活。话说回来,这其实是真理,到哪都受用。
《语录中国》里说,不要“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所谓的怀才不遇,就是高看了自己一眼两眼三眼,说白了就是自恋。自恋不是病,但也要命,当这种自我认知和外界对自己的认知发生分歧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感应该跟吃醋差不多,只不过吃醋的时候我们还耍耍熊脾气,怀才不遇的情绪一出现,那影响就大了,本应是本宫雷厉风行的职场,竟不能让本宫在里面好好玩耍了,彪悍辞职的话饭碗都没了,还吃什么饭?
当我那怀才不遇的心一碎,我立刻马上就老实了很多,人一老实就踏实。
什么学位?什么是真正配我的工作?恐怕初出茅庐的小孩没有资格谈身段,也没有资格找配自己的工作,而是先看看自己配什么样的工作。老实说,大学刚毕业进入职场,基本上是被称作储备干部的,什么意思?简单死了,不就是干部备胎嘛!所谓备胎就是,你可能成为干部,如果在那之前的各项职业技能达到了干部标准,但你也可能被淘汰,假如你不能准确地理解作为储备干部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作为储备干部,一般入职以后都不会做什么重要的差事,很多人都是从跑腿的做起,总会有一段朝九晚五杂七杂八的生存期,甚至还要加班到深夜,会被牺牲各种周末和下午茶,被剥夺各种约会。太正常了,周星驰还跑过很久的龙套呢,哪个爷没当过孙子呀。
说白了首要的还是进入一个行业里,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地做事,资质和经验是在劳动中积累出来的,不是书本里的白纸黑字,也不是试卷上的红色数字。一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事风格和职业素养,才更能清楚自己配什么,什么配自己。走出校园,先去赚钱,在自己喜欢或者自己的本专业对口的行业里兢兢业业地干到提升了自己的时候,我不信你收获不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就算你嘴硬,你起码还能收获钱,一点也不俗,一点也不亏。并在这个过程里,适当地补充知识补充能量,理由是:学无止境。
当然了,也不排除我们判断失误,在某一职场里不能收获自我提升,那这种情况另当别论,该跳槽而且要趁早,最好在一两年内解决跳槽问题,毕竟在一个无价值的圈子里待的越久,自身贬值程度也越高,但我觉得一定要明确的是:严格区分怀才不遇的感受和无法自我提升的感受,前者是自我感觉某项技能不能得到用武之地,后者是所为之事无法为自身某项已知技能增值或者无法形成自身的新技能,区别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