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喘汤也不知道是出自于哪个的手,最早见到的是在明代学者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里:明代学者张时彻所辑。
诸病原来有药方,惟愁劓喘最难当,麻黄桑杏寻苏子,白果冬花更又良,甘草黄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须姜,病人遇此仙丹药,服后方知定喘汤。
金陵有一浦舍用此方,专治齁疾,无不取效,此其真方也。
《续名医类案》里面在《喘》里说:“金陵一铺治哮喘,名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
临床上就拿一张方剂成名的很多。
在《摄生众妙方》里定喘汤组成:白果二十一枚(去壳扎碎,炒黄色),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
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续名医类案》琇按:此方惟风寒外感者宜用。若上盛下虚,气不归元者,服之立毙。如不问虚实,概行与之,虽起家而杀人多。然今之时师执方治病,谬为知脉,其人亦未必不起家,而其罪则加等矣。
《续名医类案》的这一段话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件事的,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张有效的方剂的时候,我们确实能给很多人解决很多的问题,但是,由于有效,会导致很多人误用,滥用,也会影响到很多患者。
为医最忌偏执。
一法、一方、一药可使一医成名、成家。倘成名、成家后执滞而不能圆活,救人越多,害人也越多。“虽起家而杀人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因一个方子而成名,成家。如果说这个人不知道灵活运用,名气越大,救人越多,害人也越多。所以叫:虽起家而杀人多。
定喘汤,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方剂。那么,就需要重新去认识它。什么时候可以用定喘汤,什么时候不可以用定喘汤?与我们前面说的小青龙汤在治疗哮喘或者治疗喘症,我们该如何去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