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管理者在经济繁荣的时期都会养出一些“脂肪”出来,这些“脂肪”也分为多种类型,主要为“良性脂肪”和“恶性脂肪”,这两者是不同的:
1、良性脂肪会因为被管理者用于正确投资,最终转变成为对品牌有利的能量;
2、恶性脂肪会由于管理者的盲目投资造成浪费,使品牌受到无限的伤害。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每个企业都会有20%-24%的开支是浪费的,这种浪费在日常运营不容易发现,只有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才能显露出来。管理者需要适当的对“浪费”进行清理,以便品牌能够高速运作起来。显然,敏锐的管理者会在每个经济周期进行自我“瘦身”,清理掉体内一些多余的“恶性脂肪”。
在经济萧条的时期,管理者不仅仅会减少广告的投入,还会减少对促销的投入,毕竟广告可能带来的收入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假定”,或者仅仅是展现自身信息的一种方式,大多数时候不能带来明确的投资回报。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品牌都开始大幅度缩减营销预算,而敏锐的管理者却会抓住这个机会,扩大营销开支。聪明的管理者明白经济危机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他们将经济萧条视为好时机。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会认为这个时期经济低迷,顾客也会较于保守购买需求呈下降趋势,所以那些在营销上开支更多的品牌很容易抢占到大部分的品类份额。等到经济状况好转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两极化。
我认为不论是在繁荣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品牌都需要不断地与竞争对手进行“切磋”,竞争才能产生优势。
如果我们无法在品类市场中做到数一数二,那我们是很难获胜的,无法在竞争中获胜的品牌最终只能被动地发展,最终面临被清算退市或被兼并的惨淡结局。
领导者的实力太过雄厚,他们绝不会容忍品类份额受到一丁点的损失,所以千万不要追击品类中的领导者。但是我们可以开创一个新品类,让自己的品牌代表这个新品类,成为该品类的领导者,这是本书所提到的“关键中的关键”,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要做的正确事情。
对于既有品类,顾客会更加依赖领导者,而不是同时依赖众多品牌。大部分顾客预算有限,而这有限的预算花在谁身上,则取决于谁“最具差异”。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明白,即使我们在品类竞争中脱颖而出,也不意味着我们赢得了顾客,顾客并不依赖我们,但“品牌依赖顾客”。
顾客不需要参与竞争,顾客只是品类竞争的结果。所有的战略最终都是为了赢得“物资”及“土地”,顾客是战略的最终目的。相较于打败竞争对手,我们更需要获取众多顾客的青睐,这才是我们想要实现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打败竞争对手,而是赢得顾客。同时,倘若我们赢得了顾客,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竞争对手打败了。所以明白了吗?我们应该将大部分的目光放在顾客身上。
经常有一些管理者跟我抱怨说现在所处的品类已经高度成熟,几乎没什么市场机会,他们因此备受打击,甚至因此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我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市场,而是由于管理者思想受限、行为上又束手束脚,甚至不愿意进行简单的尝试。
其实在品类竞争中始终存在非常多的市场空位,这些就是能够为管理者带来增长的机会。例如本书所提到的开创新品类活动,就是一种可以让企业迸发出活力的方法。开创新品类既能使其能成为开创者,又能让其拥有成为领导品牌的先行优势,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但大部分管理者却优柔寡断,迟迟不肯做出选择,他们总是试图在坐以待毙中找出一个“代价最小、收益最高的法子”。我明白他们通常会有什么结局,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不会尝试说服他们。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商业世界每天都有好事发生,为何轮到了别人而不是你呢?
我想说的是:“固步自封的风险远远大于努力创新的风险”。
现实的情况是:每个成熟的母品类中都存在非常多的机会。本书中频繁提到的关于寻找“超级武器”的方式、寻找“定位”的方式、寻找“特性”的方式,如果能够对这些方式加以合理的利用,就可以在品类竞争中寻找到机会,并建立起独特的优势地位。
管理者必须用“最直接的思维、最简单的方式”找到答案,以便在自己已经充分知晓之后,能够顺利传达至基层。而如果用一堆晦涩难懂的语言,则很难让所有实施人员充分理解,最终呈现在效果上也会不尽人意。
我工作的这些年发现商业真正的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好的方法普通人都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