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人类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抄近路”的方式,把对方的策略给讲出来。有了“抄近路”这个意识,你已经可以从争对错的局限中跳出来了,并且能让自己在关系中占主导权。那么,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的定义:将不愉快的情感排除于意识之外。也就是说处于潜意识中的不愉快情感,为了不暴露出这些不愉快情感,自我将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掩护。
不愉快的情感包括焦虑、抑郁、恐惧。
焦虑:包括不愉快的感受和对可怕事情即将发生的想法。
(自己吓自己,这话时没错没错的。意思就是说眼前看到的现象(也就是感受),能让我在自己头脑里对接下来的时间地点要发生的事情进行了一番想象(也就是想法),而这些想象恰恰是“吓人的”。比方说,晚上小A自己在公司加班到11点,准备在公司的洗手间方便完再回家,可是她看到通往洗手间的走廊的灯光忽暗忽亮的,就像鬼片里的情节一样,怪吓人的,然后她觉得如果她走过去,万一有只鬼在转角处,把她抓走,那必死无疑了。于是小A赶紧锁上公司的大门,一路快跑到公交站坐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开家门,第二件事就是是上厕所。可想到她这一路是憋得多辛苦。)
抑郁:包括不愉快的感受和对可怕事件已经发生的想法。
(比方说,一高考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英语考砸了,联想起考前的刻苦学习复习,本该考个100分以上,没想到卷子发下来的时候连几个的90分都没到,很失望(也就是感受)。马上就要高考了,成绩还是提不上去哎,考个本科都难了吧(也就是想法)。)
愤怒:包括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毁灭某人或某事物的想法。
(昨天晚上,房东来找我交房租了,我接过缴费单过目,数据与上个月有明显差距的是电费翻了一倍,心想这个月与上个月的生活习惯基本相似,为什么就电费翻倍了呢?除了疑虑,还有点不想接受。虽然没有撕掉账单,也按照上面的数额付了款,但是我当时就是有点愤怒的,因为我不想接受这个事实。)
以上还可以得出一个总结:情感包括感受和想法。活在未来的人儿容易焦虑,活在过去的人儿容易抑郁。
人类为什么要有自我防御机制?
人的大脑容量(自我的接受情感的容器)不够,就不能容忍太危险的情感高能融入,否则大脑可能会被破坏。
捅破自我防御机制的一些危害。
来自《心灵的面具》这本书的一个解释自我防御机制的比喻:“一个完整的电路中,电灯泡是可以亮的,线路也没有损坏,而线路也可以通电,但是,一个开关被拉起来了,于是,电流被切断,电灯泡就不能亮了。电灯泡不能亮,意味着觉知之光照不到它的存在,而这个开关,可能是你很早之前就拉起来的,例如童年,但你忘记了你这么做过,于是它成了潜意识中的一个自我防御机关。”
知道自我的容器的承受力,觉知不愉快的情感,是好的。但是在普通关系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告诉对方你是怎么回事,因为你的解释,可能会启动那个开关,但这个电流不一定会带来建设性的结果,还甚至可能带来短路。
所以,当我们掌握自我防御机制后,不要过于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