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涵
涵养 悠然自适
入世做人,出世做事
>> 被看见与被听见,才是对关系最大的尊重。
>> 每个正在经历困惑和痛苦的人,都迫切需要被看见和被听见,而不是被分析和被解读。
>>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 想要真正共情并了解别人,其实不必外求,回到自己的内心就好。想要了解今天和未来,也不必瞎猜,看看历史就好。
>> “虚假共识效应”,当我们处在不同的思维水平、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目标需求时,那么就算一个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孩子,也会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
>> 如果说思考需要角度,思维需要维度,那么人际交往也同样需要维度。
>> “事实维度”表示的是应该传达的信息,“关系维度”就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自我暴露维度”就是自己是什么样的;而“诉求维度”是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
>> 彼得·伊利亚德说过一句话:“我们都将面对与参与未来。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 人和人刚认识的时候最迷人。谁说的?冰心老师说的。
>> 别人认知世界里的你是无法被改变的。
>> 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难求。
>> 给别人贴标签,为的是节省自己的认知时间,说白了就是懒,就是想要提升自己的优越感,暗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
>> 我们自己的秘密很多时候就是自己的弱点和隐痛。
>> 别把你的秘密告诉风,因为风会吹过整片森林。
>> 心软是一种不公平的善良,成全了别人,委屈了自己。你容忍别人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的人生。
>> 所有的善意都要建立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你奋不顾身。
>> 只有你变强了,那些刺变硬了,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赢得更多的尊重,否则你的容忍和善良,在他人眼里就变成了卑微。
>> 生活不易,个人所求不同,各自立场也就不一样。所以别在他人心中修行自己,也别在自己心中强求他人。
>> 善意首先要分“人”,对善者讲善,是拯救人生;对恶者讲善,就是浪费生命。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 真正的善解人意,最应做到的是了解人性与善解自心,这样才能避免你跟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别人跟你耍流氓。
>>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交浅不言深”,还不熟悉、不知根知底就掏心掏肺,可能会换来腹背受敌。
>> “别人的光我挡不住,该是我的光你也别来遮”。
>> 朋友也好,婚姻也好,都讲究势均力敌,不让自己难堪,也不为难别人。
>> 哲学家格拉西安说:“一个聪明人从敌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比一个傻瓜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东西更多。”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与世隔绝,既然要相互依存,就要懂得“麻烦别人”。但麻烦别人不是没有尺度的,也要有界限感、分寸感。你终将明白,懂得“麻烦别人”也是一种高级别的情商。
心有力量,岁月静好
>> 人傻不是毛病,不虚就行;人精也不是问题,不坏就行;善于利用人际关系更不是毛病,别“卸磨杀驴”就行。
>> 稻盛和夫先生在书中写道:“人生皆苦,诸行无常。”
>> 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有一颗能够让自己幸福的心。
>> 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设定好自己的乐观机制,这便是人生的好状态。
>>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 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膈应人。
>> 生命中最灿烂的,往往不是我们一直被善待,而是我们愿意只记得自己被善待过。
>> 只有当我们可以坦然地看待自己的失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时,才敢于面对并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日后才更可能为自己努力取得的那一点点进步而展颜微笑。
>> 有时候正确地表达愤怒,世界才会更公平地待你。
>> 在愤怒后明确需求,对方才能更好地体察你的心情,才有可能在未来做出你希望的改变。
心有光芒,一路向阳
>> 优秀的人渴望被认可,糟糕的人渴望被关注,你绞尽脑汁做出的所有举动其实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
>> 岸见一郎说,只要你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你才能脱离这些痛苦。不用担心被别人讨厌,也不用担心别人的不喜欢。你对于别人的好,跟别人愿不愿意喜欢你完全就是两个课题。
>> 人生就是一个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重要’的过程。
>> 卡耐基曾说:“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我们总是在拥有越多时,期望越多。你越去索求,也就会越患得患失,所以亲疏随缘,尽力就好。
>> 就像稻盛和夫先生说的:“心不唤物,物不至。”
>> 《乌合之众》说:“个人一旦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商水平就会立刻大幅度下降。”
>> 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还有一个同义词,叫作浪费时间。因为低质量的合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 消除孤独不再是我们的追求,而如何完成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才该是我们毕生的课题。
>> 我们都希望“和有智慧的人交流,和情商高的人谈恋爱,和靠谱的人共事,和幽默风趣的人同行”,但你更要接受,并非事事都能如你我所愿。
>> 《庄子·逍遥游》中就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高的人,有三样不在乎:不在乎自己,不在乎功绩,更不在乎声名。
>> 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没必要。
>> 我们的委屈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故事。而我们遇到的这个人,就如秦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人也一样,能容纳他人不足,就会吸引众人,这靠的并不是三观相合,而是自信的心境。为人之要则,当抬头时观云,低首时看路,于学中思,善养浩然之气、谦卑之性,方能实现大写人生。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和智商的差距,而是思维模式的差距。
>> 人际关系中应该知道的5件事:
第一,甭管你多讨厌你的现任领导,你一定不能越级“告状”,除非你的能力可以取代你的现任领导,否则你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被逼走,因为能当你领导的人,在大领导眼里一定比你重要。
第二,参加聚会若不是你买单,你也还没和发起人打招呼,就千万别再带其他人过去。因为你这样做了,除了让人破费、招人烦,不知道什么时候你还会被排挤在外,发现两人都不需要你了。
第三,虽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但是屡次在你底线摩擦的人,就算关系再好,该有的脾气一定要有,因为脾气是保护自己底线用的,只是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第四,能花钱解决的事,别没事欠人情,钱能还清,人情却没有衡量的标准,它看上去免费,作为负责任的人,人情其实是你至少要用同等代价去还的。
第五,别没事希望谁都能理解你,也别不知趣地向前辈取经,现实就是,这些细节在前辈听来都很低级。对于经验丰富的前辈来说,你的困难对他来说就如同吃饭用筷子一样简单,没人有义务耐心地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
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哪怕错了你也要去做,但在做时有3个错误决不能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心有未来,世界自宽
>> 让人舒服是种美德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做人高度。
>> 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也是两回事,有观点和没礼貌更是两回事。
>>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很多事情都赢在适度,毁在过度。
>> 我们的人生会遇到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 我们会找到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舒服的平衡点”,那就是懂得说话的时机,不和自己较劲,甘于平凡,敢于接受,更勇于和不完美和解。
>> 非语言沟通无处不在,在补充、强调、调控语言沟通上提供了许多功能,用好总能给人意外之喜,值得细细体悟、勤加练习。
>> 南怀瑾先生总结人生智慧,大体意思就是年轻时要看得远,中年时要看得透,老年时要看得淡。年轻时看得远,并不仅仅是让你看到诗和远方,还要让你时常修补一下自身的不足。中年时看得透,看透的应该是时机,更是人心的变化。曾国藩曾说:“人败不离‘逸’字,讨人嫌不离‘骄’字。”昂首,是为了积极向上;低头,更是为了厚积薄发。年老时看淡功名利禄,只有健康会陪着我们完成这场单程的旅行。
>> 外人在乎你飞得够不够高,只有爱你的人在意你飞得累不累。
>> 人生的成功绝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后半生你我身体无病,心里无事,眼里无怨。
>> 樊登老师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口袋中,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入别人的脑袋中。”
>> 管你什么优势,把握不住时势,你永远也干不过趋势。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欲成大事者,必须研究“势”,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借势而行,顺势而为。会因势,能成势,方能胜人一筹,捷足先登。
后记 不完美才是真实的生活
>> 真正的成长,一定不是把某个特定时期的状态切除掉或者遗忘掉,而是带着自己最本真和真实的一切清醒地生活。
>> 命运不是依靠任何人的施舍来变得灵动和丰富的,而是依靠我们每个人每一次恰到好处的选择和思考。
跋 我眼中的涵涵
>> 作为母亲,孩子太懂事是一件让自己心疼的事,因为那意味着她弱化了自己性格里真实的一面,而这样的敏感一定会随着她的成长而贯穿她的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