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乡村的公厕仍面临设施闲置、卫生维护不足、设备损坏频发等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折射出公共意识的薄弱。破解困局,不能止步于指责村委会或抱怨村民素质,真正要解的结,在于管理智慧与治理韧性的双重提升。
管好公厕,功夫在厕外。许多问题源于设施设计与村民习惯的“错位”。冲水设备复杂难用?不妨换上简易脚踏式冲水阀,再配上醒目的“一次冲水=省下挑水十桶力”的乡土标语。有人堆放农具?就在厕所旁设个带锁的临时寄存架。偷用公水浇菜?不如在公厕附近专设公益取水点,刷卡定量取用。管理不是和习惯较劲,而是用巧思化解矛盾,让守规矩比钻空子更省力、更体面。
监督不缺位,人心才归位。监督乏力,规矩就成了空话。在熟人社会的乡村,最有力的约束往往来自邻里目光。推行党员“厕长”包干制,责任牌上墙,电话随时可拨;设立村民轮值监督岗,每户每年值勤一周,既是义务也是荣誉。再辅以“红黑榜”与村集体分红挂钩,谁破坏设施、乱堆杂物,乡里乡亲都看得清楚。当监督融入日常,文明便有了生长的土壤。
共治共享,从“要我做”变“我要做”。公厕是大家的,治理需众人拾柴。把账算明白很重要:一张清单晒出公厕年耗费用,让村民知道“浪费的都是自家钱”;一次“最美公厕村”参观,激发“别人行,咱也行”的劲头。更可建立文明积分制,主动冲厕、爱护设施能换生活用品,点滴善举有了回报。邀请曾违规者参与修订管理制度,把对立转化为认同。当公厕维护成为“好媳妇”“五好家庭”的评选条件,守护它就成了值得骄傲的事。
党员和村干部要当好“主心骨”。他们不能只当指挥者,更要成为行动派。村干部需精准规划,把厕所建在人流必经处;更要广开渠道,保障后续维护不断粮。党员要带头示范,定期参与清扫,用行动说话;更要当好桥梁,把村民的抱怨转化为改进的动力——开放时间能否照顾赶集乡亲?通风除臭是否要增强?这些细微处,恰是治理的温度。
公厕之治,核心是人心之治。它检验着基层能否将“为民服务”四字,从口号落到砖瓦之间。当每个村民都愿伸手拧紧滴水的龙头,当每扇公厕门都能为需要而敞开,乡村振兴便在这方寸之地扎下了文明的根。小厕所折射大治理,唯有管得用心、治得贴心,方能赢得民心,让方便之事真正方便,让文明之花开遍南粤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