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侦察敌情的方法我总结了一下, 这一章里面一共讲了32种敌情侦察法, 这32种情况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分为五类:地形;草木动静和鸟兽活动;车辙、马迹和人踪;四敌方行动迹象;敌方的体力、心理和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由远及近的画面,通过观察地形,到鸟兽草木,到车辙马迹,再到敌方的行踪,最后则是侦察并分析敌方军营内部的蛛丝马迹,这是一整套系统的侦察敌情的方法。”
华杉老师在这一节讲了32种侦察敌情的方法,我最大的感触是体会到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道理。学这32条其实就是在构建自己关于「侦察」方面的『符号与意义结构』。
它对自己的帮助,一方面是有了判断分析事物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使用符号释放意义,这里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在行动的时候要意识到行动这个「符号」可能传递出来的意义,避免引起误解;二是在一些情景下,有意识地使用符号释放信号。
在社会上有一个体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很弱,很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所以,这里很重要的点是在行动的时候要注意行动释放出来的符号的意义,存在歧义的时候,要主动地解释一下。
关于『地形』华杉老师讲道:“①:“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如果敌人离我们很近,但是他却很安静不动如山,那是因为他占据了险要和有利地形,所以有恃无恐。②:“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人离我们很远,但是却派很少的部队来挑战,是他们要引诱我们前进。③:“其所居易者,利也。”如果敌人占据了开阔地带,那肯定是地形对他有利,而他想引诱我们过去决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谨慎了。”
距离近+安静=有恃无恐;距离远+少人挑衅=引诱;占据地形优势—引诱出击
这是非常有趣的分析敌人形势的视角,这里也让我看到他人是如何分析自己的。
关于「尘土」华杉老师讲道:“第八条:“尘高而锐者,车来也。”你远远地看见尘土扬起来,尘土扬得很高而且是尖的,这是敌方的战车来了,因为战车能够扬起很高的灰尘。第九条:“卑而广者,徒来也。”如果尘土很低而且很宽广,那是敌军的步兵来了,因为人走路扬不起那么高的尘土。第十条:“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如果尘土很分散并且都是细条的,那就意味着敌人在砍柴。第十一条:“少而往来者,营军也。”如果尘土很少,有来有往并且时起时落,那是在扎营。”
这部分让我明白场景中的氛围感是靠『符号』营造出来的,不同的符号传递不同的意义,而且同一种符号的不同形式,也在传递不同的意义。这些是非常细微很耐品的创作细节,是平日身为受众的角色时,察觉意识不到的部分,只有经历过「创作者」的角色,制造过画面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受众所见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从声光电的角度精心设计过得,所以才会如此丝滑和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