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教育中的影子与真实
读书内容/书摘:著名的洞穴隐喻,被锁链束缚的人以为背后火光映射出的影子是真实的,但当脱离束缚回到阳光下后才会看到真正的真实,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从黑暗到光明所以眼睛会有不适,经历慢慢的适应后他能够慢慢看清影子、倒影,直至直视太阳,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跳出现实的藩篱到达哲学的形而上,至于天外有天,则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路,了解了天外有天,这样他是否还愿意重新回到那个洞穴?
当他重新回到洞穴时,也会因为从光明到黑暗眼睛需要适应,原来那些被束缚的人看到这个脱离束缚又回来的人竟然连影子(以为的现实)都无法辨别,是否还愿意再脱离束缚、离开洞穴呢?
至于为什么还要回到洞穴,对于其它城邦的哲学家,全靠自学当然不用再回去,而对于理想国的城邦培育出的哲学家,从小养成正义、智慧等美德,毋庸置疑要回去反馈。
如何成为哲学家,脱离现实?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以及辩证法。
何时返回洞穴?30岁后用5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15年的时间回到洞穴慢慢融入其中,50岁就可以称之为半神,达到美妙之岛享乐,神也不会不同意的
卷八 政体的四种形式
内容:四种城邦的政体形式及其对应的个人本性,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四种政体是如何从贵族政体(理想国政体)一步步慢慢演变,个人又是一步步变成的。
卷十 一生的报偿
内容:主要是说厄尔隐喻吧,厄尔死后灵魂经历地府之游,灵魂不朽,看到各种人物因为生前的知识与美德而选择不同的来生,里面也有遗忘水,就像中国的孟婆汤一样遗忘前世。
读书心得与收获:整本书看完感觉回到了宗教的感觉,行善之人上天堂,作恶之人下地狱,并受十八般折磨,而理解真理也只是为了在灵魂不朽的过程中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来生中各种事件前瞻性,归根到底就成了玄幻小说里的一点真灵不灭,保持灵魂不朽。。这算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哲学的尽头也成了神学??或许是我有点极端了,也有那么点失望,想得到太多又不想失去,苏格拉底把节制、智慧作为美德,把人生当中的享乐、欲望当做迷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忍受无涯苦海,到达真理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