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同学大都有过确定研究方向的波折。按理来说,决定读研之前就应该对研究方向基本有谱,然后“按既定方针办”就可以。但实际上能如此顺利的人很少,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现在很少有人读研之前就有明确研究方向,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先考上再说。等真正考上后,却发现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成了大难题。东翻翻、西找找,一年的岁月就这么在犹豫不决中蹉跎了,眼看开题在即,题目怎么也确定不下来,着急。
常听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鸡汤文也都在强调兴趣是工作激情的来源。那选研究方向这件事是不是可以套用这个标准,只要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是它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经验:当初以为对画画、音乐、写作、打游戏、当明星很感兴趣……,真成了职业却感觉越来越嫌弃,没有了激情(嘻嘻,当明星除外)。以研究为例,最常见的问题有如下三种但不局限于这三种:你所感兴趣的并非你擅长的,研究工具很难在短时间掌握,而你还指望早点拿到毕业证去找份工作;你感兴趣的课题已经是明日黄花、日薄西山,不再有研究价值;你感兴趣的领域实在太牛逼,极有可能你会成为开山祖师爷,而你的导师、领域里的牛人都觉得你在痴人说梦……。
很多人会说,那以研究的创新性为标准如何?研究要具有创新性、前沿性,要有社会价值、理论意义。考虑这些当然是对的,但作为硕士研究生,真的不需要考虑太多。除了已经做到很成熟的领域,社会总在不停涌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其实是人类愚蠢又健忘,总在犯同样的错误。排除这类已经有答案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新问题,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很多很多。不信,你可以去问研究者,他们个个都觉得自己研究的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你,选择这些问题当然也是有意义的。
那到底什么才是适合你的方向呢?
你会在某个讲座上听到过这个话题,在某个教授的课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或者是看某本期刊上得到对这个问题的灵感,你很兴奋、认为它很重要、很值得研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是,且慢,千万不要高兴太早。你要做的是盘点一下自己有多少能力、有几把刷子,能否在短时间内对这个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研究。所谓短时间,指的常常是一到两年的时间能比较熟练掌握的研究方法,毕竟一般研究生三年毕业,你不可能用大块的时间去学习一门新技术。所谓能独立研究包括这两个要素:一是掌握这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比如大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技术,如果你有较好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就可以选择。二是能用较低的人力物力成本收集到定性定量数据,如果需要一个庞大的科研团队来帮你收集数据,而你没有这样的财力,那就打住吧;所以另一条可行路径是和导师合作,利用好导师科研团队所采集的数据,这就要求你能参与到这样的科研团队中或者你的导师有这样的团队。所以,答案就是:能自己越快上手独立做研究的就是你最应该选择的研究方向。
当然,人类中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家伙,他们兴趣和能力及其匹配,喜欢的也是擅长的,年纪轻轻就知道自己要什么,比如乔帮主,这类幸运儿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类,毕竟咱都是凡人之躯。
最后,我想说,其实最佳研究方向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擅长,感兴趣,前沿性。上面的答案更多类似应试技巧的“术”而非“大道”,不赞成的人我也完全理解。以上是帮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相对合适的研究方向的一种办法,当你无所适从、纠结于“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好像不太有创新性”时帮你做一个明智的决定。最起码你可以顺利毕业了!
“山那边有海”的文章都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发简信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山那边是海岸”,做自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