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昨天下午,许多湖南市民在雨中,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的灵车,人们追着那辆车,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全部解决温饱问题,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试验田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并从此拉开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而就在今年初,袁隆平老先生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在一段采访中,他道出了中国水稻的产量的奇迹。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就在11天前,“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
这位一辈子自称农民的老人,为中国乃至世界亿万人口开拓了生存之路。他说「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但有网友曾将他的这件事比喻成普罗米修斯盗火: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就像普罗米修斯盗火,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53年8月—1971年1月,袁隆平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