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在公众号 沁钰悦读,文责自负。)
英国泰晤士报曾评毛姆《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于是写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毛姆的一生堪称传奇,比他的小说更为跌宕。不到十岁,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在牧师伯父家中长大。担任过战地救护员,做过贫民窟产科医生,还曾是英国情报部门的间谍。他酷爱旅行,去过远东、拉丁美洲和印度等地方。这些经历让他对人性的洞察远超常人。
他一生靠写作挣了十几亿美元,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曾说:“别当艺术家,要当商人——只不过卖的是人性黑料。”
读毛姆的作品,常在某个瞬间被击中。他写的不仅是书中的人物,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中不愿示人的隐秘。他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他的作品历经百年仍受世人追捧。
书中说:“当时的我并不了解人性有多么矛盾,并不知道有多少惺惺作态包含在真挚中,有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里,或者是否尚且有美德存在于邪恶中。”
一百多年前,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句话也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追求。
他本是证券经纪人,却在年过四十时,抛弃妻儿,放弃高薪工作,只身前往巴黎,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这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精神让人仰慕。但从他妻儿的角度,看到却是无情的背叛与抛弃。
她的妻子艾米在丈夫离开后,悲伤痛苦。她找到作者朋友,请他帮忙去巴黎找丈夫问清楚。为了引人怜悯,提前准备了许多手帕,做好了大哭一场的准备。尽管已经得知真相,为了维系体面,博取大家的同情,她还是对众人编造了丈夫出轨的谎言。一时之间,作者不知是该怜悯她的不幸,还是鄙视她的惺惺作态。
正如荣格所说:"光明与阴影是一体的,否认阴影的人,也无法真正拥有光明。"
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虚伪与真诚、高尚与卑鄙、无私与邪恶,往往能同时出现。这就是真实的人性,无法简单定义。真正成熟的人,不会用简单的善恶判断他人,而是尝试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不管是评判他人还是自己,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多面,而非简单地贴标签。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矛盾体,这样才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书中说““他不停地被人们伤害,但他本性又那样善良,不愿对任何人怀恨在心,就算被毒蛇咬了,他也从不知道要吸取教训,一旦疼痛过去了,他又不会不无怜爱地把那条蛇拥入怀中。”
斯特洛夫是一个平庸的画家,但他坚定地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个天才。他经常借钱给斯特里克兰德,尽管后者总是嘲讽他的画作。当得知斯特里克兰德病重垂死时,他不顾妻子布兰奇的反对,执意将他接回家中悉心照料。
布兰奇在照顾斯特里克兰德的过程中,被他身上原始的力量和野蛮的气息所吸引,背叛了斯特洛夫,执意要跟斯特里克兰德在一起。斯特洛夫苦苦哀求无果,不忍心看布兰奇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居然把房子让给了他们,自己离开了。
三个月后,布兰奇因被斯特里克兰德抛弃而自杀了。斯特洛夫悲痛地回到画室,看到了一幅布兰奇的肖像画,他愤怒地举起餐刀,却始终无法毁掉它。他被画作的艺术价值所震惊了,他认为这是一件宝贵的艺术品。当他再次见到斯特里克兰德时,居然邀请他一起回荷兰,他觉得荷兰的风土人情对他的创作会大有帮助。但被斯特里克兰德拒绝了。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老好人没有。”无原则的过度付出,只会被利用或轻视。善良应有边界,就像农夫与蛇,恩惠虽大,却束缚不住忘恩负义之人。没有棱角的善良,只会让自己成为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一味隐忍付出,取悦他人,最终委屈的是自己。在考虑别人的感受之前,不妨再考虑一下,别人有没有考虑你的感受。真正的善良,是温柔且坚定,懂得爱自己,才懂得如何释放善意。
书中说:“使人做出高尚之举的,通常是幸福和洋洋自得,苦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使人心胸更狭窄,报复心更强。”
被抛弃的艾米开了一家打字社,她把稿子打得很精致,因此生意很红火。她的儿子在剑桥大学读书,女儿成了社交界的红人。她的生活过得很不错,她表示如果斯特里克兰德生活困窘,愿意给他些帮助。尽管丈夫很无情,她还是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欲望男女》这本书里,讲了这么个故事:在晓雨12岁那年,父亲被一辆白色轿车撞倒身亡。母亲遭受打击,精神也变得不太正常,她在事发地摆了个水果摊,旁边立了个血腥的大牌子,写着“重金求线索,寻找肇事逃逸者”。
三年后,这事被一个路过的报社记者报道了,稿子写得很感人。之后有一个叫秦斌的好心人,每个月准时给她们打500块钱。母亲逢人便说这世上有好人,没想到小姑子说,这人该不会是撞死她哥的凶手吧。母亲顿时沉默了,这颗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愈演愈烈,母亲四处打听资助人的身份。
母女二人的心中不再有感激,一直把这笔善款拿了17年,晓雨都结婚有儿子了。直到有一天,公安局打电话来说,一个杀人犯供述,他曾酒驾撞死了一个人,时间地点都对得上。母女俩才知道错怪了好人,愧疚万分地把银行折子注销了。
叔本华说:“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痛苦是生命的底色。”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但对待苦难的态度,却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苦难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人们在接纳它的过程中赋予的。有人“吃一堑,长一智”,将苦难变成智慧;也有人凝视深渊,将它变成腐蚀心灵的毒药。不是苦难定义了你,而是你回应苦难的方式,定义了你是谁。
毛姆用锋利如刀的笔,剖开了人性最隐秘的角落。在《月亮与便士》中,我们看到:人性充满矛盾性,真正的成熟是接纳人性的复杂;善良需要边界,过度的付出往往得不到珍惜;苦难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抉择。
斯特里克兰德追逐月亮的身影令人震撼,但被他踩碎的六便士和亲情友情,也同样令人唏嘘。洞察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活得更加清醒而从容。愿我们在追求月亮的路上,不要忽视身边的美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