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进程中,宣传工作绝非“软任务”,而是国家意志落地生根的神经末梢,是凝聚人心、涵育乡风的无声战场。然而,部分基层宣传仍停留于口号式“单向呐喊”或任务导向的“纸面文章”。时代呼唤乡镇宣传亟需一场从理念到方法的深刻蜕变。
乡镇宣传首要之务,在于破除“虚功”的陈旧认知,重塑其作为治理现代化重要软基建的战略价值。宣传工作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推动政策落地、赋能乡村治理的“无形之手”。它承载着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乡土语言的使命,承担着将政策意图精准滴灌到农户心田的重任。唯有充分认识宣传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中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才能唤醒其内在的巨大能量,使其真正成为政策文件与方言土语的转换器。
宣传方式的转型,核心在于彻底告别“我说你听”,实现双向奔赴的“同频共振”。要超越“广播喇叭响一响”的单向度模式。宣传工作者当深入田间地头,俯身倾听屋檐下的心声,让政策解读变成亲切的邻里攀谈。唯有如此,才能在政策宣讲中消解隔膜、在民情收集中汲取智慧,使宣传工作成为一条有温度的双向通道——既让党的关怀如春雨润物无声,又让群众的创造如活水奔涌不息。
构建扎根乡土、深入人心的话语体系,是宣传抵达人心的必经之路。宣传内容若如浮萍无根、不接地气,便注定难逃被冷落的命运。要自觉摒弃生硬的“文件腔”,善用沾泥土的乡音俚语、带生活热气的身边故事诠释大道理。只有让抽象政策在田埂上具象化,让宏大蓝图在灶台边可感化,党的声音才能如春雨渗透沃土,在群众心中激起持久回响。
乡镇宣传的至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涵养与民心凝聚。当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融入乡土日常,当政策解读成为乡亲们口耳相传的“家常话”,宣传便真正回归其本源——成为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无声工程。
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让我们以更加自觉的担当,推动宣传工作理念焕新、方法升级。当宣传真正化入乡村血脉,便能汇成一股无声巨力,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让民心凝聚如磐石,让党的声音在广袤乡野间回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