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人类真的可以实现冬眠吗?研究人员以实现人工冬眠为目标不断地挑战着,自身的体验与想法穿插交错,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说,展现到目前为止对“人工冬眠”的认知,以及这一领域将来开展的可能性......
关于作者:
砂川玄志郎,1976年生于日本福冈县。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博士。父亲是一名心内科医生兼研究者。2013年成为理研生命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2020年起担任生命技能科学研究中心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现为理化学研究所生命机能科学研究中心-老化分子生物学研究团队-高级研究员、儿科医生。同时于大阪红十字医院、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担任医师。
书评人简介:
行方史郎,1966年出生。日本朝日新闻社评员。参与JICA青年海外协力队活动后,于2017年加入朝日新闻。曾任职于社会部、科学医疗部、美国总部等。著有《金钱能买IQ吗?》。
书评全文:
对于“冬眠”,本人暗地里是有些在意的。
棕熊不吃不喝,也不排泄,经历4个月的冬眠期,虽然会下降近三成的体重,但肌肉却不会衰弱——曾经写过评论的一部作品中有这么一段让人惊讶的记述。这是与入院休养而体力大降的人类完全不同的状态。
哺乳类的体温通常保持在37度左右。作为人类,虽然只要温度出现了正负5度的变化,都似乎徘徊在了生死边缘,但在北极有一种松鼠,即使体温处于冰点之下,血液也能持续循环不被冻结。而在马达加斯加,有一种猴子,在干旱季节体温会降至20度左右并进入类似“冬眠”的休眠状态。
从急救医疗到人类探索宇宙,这其中科学的应用范围与可能性,十分推荐读者们认真地去读一读,虽说许多是在很久以前就知晓的现象,但是在极端低体温状态下仍能生存的详细机制却尚未明确。同样是冬眠,但这似乎与爬虫类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自身体温的机能又有所不同。
2年前的一项成果发表,打破了冬眠实验的动物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研究制约。本书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通过人工干预让老鼠进入了冬眠状态。
这项研究即使很难套用在人类身上,但就如同在雪山遇难却奇迹获救的人那般,身体中潜藏着冬眠能力的人的存在并非是不可思议之事,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
比起结果,组建这项科研的过程也能让非科学家的普通人感受到趣味性。比如说,作者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开发出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测量老鼠的体温与耗氧量的装置。这本是一项独创的研究,但在书中描述的过程中却也体会到了“手作之感”。
作品在短短100页中,还穿插了生命工学与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最初是被宏大的标题所吸引而拿起了这本书,而阅读后,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