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匆匆过客,而有些人却让人细细体会品尝,久久不能释怀。也许,人总要一些回忆来喂养寂寥,在内心空落的时候。然而有时却不是仅仅是喂养寂寥那么简单。许多人做了岁月的奴隶,而她却做了时间的主人,她就是林徽因。一个男子爱一个女子,往往爱上的是她青春的朝气,是她美丽的容颜!多少人会爱上岁月留在她脸上的痕迹,会爱上她那颗被生活宰割得伤痕累累的心!可是林徽因似乎做到了!她让徐志摩怀念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守护了一生,为了她终生未娶!她出生在那诗意含蓄的江南名门。她是大家闺秀、留学欧美,与丈夫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的开创者,著名的文学家!参与设计中国国徽。也是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建筑设计者。林徽因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这是她个人的文化特征。而这本《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提到《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人们首先想到她的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传说此诗是为《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写的。也有人说一是为悼念诗人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庆祝儿子梁从诫出生而作。但此书开篇就是纪念徐志摩,那深厚的了解和不舍的情谊,残酷现实造成的震撼,透着亲切的挚友。徐志摩,这位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民国才子一生传奇,无奈天妒英才,年纪轻轻突然在飞机上遇难逝世。作为一位和他有着一段深情的林徽因在悼文中盛赞徐志摩对人的同情,他的和蔼和优容,他对艺术的欣赏,他对理想的愚诚。徐志摩追求自由,抽象的诗章和温和性格,在她的笔下如此真切彼此已为知己。再到徐志摩逝世四周年时,她情不自禁的写道:“如果那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溢出眼眶外,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她赞美徐志摩鼓励“时代”起来尝试这种最犯风头的事,甚至要设立一个“志摩奖金”来悼念故人,她对徐先生的深情可见一二。在这些散文里,能读到她的精气神,非常柔美的表象底下,不隐藏也不刻意的会散发出很强的力量。中间部分的小说,读到的是那个旧日时代,社会万象。徐志摩曾经说过,写诗的人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林徽因便是如此,她留学欧洲学习建筑,回国后以她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生活和各种建筑。在《山西通信》这篇散文中,她探访古迹,以愉悦心情享受乡村的辽阔,人民的质朴,更以孩童般的新奇寻访乡间的古迹。在《窗子以外》中她以感性的笔触写到“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永远的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篇是她在野外考察古建筑时接触民间的人生体悟,意识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在《蛛丝和梅花》中,她深厚的文学积淀和精妙绝伦的联想令人拍案叫绝,她写道:“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枝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积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在《一片阳光》中,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情趣上的闲逸,卧躺在一片阳光中,看树林阴翳,想所见之事,这般静里看动,实在悠然轻快,却也不乏一种沉思,纷扰红尘中,多少人渴望有这样一位红颜知己。因为往往最美好的爱情需要残缺去填补,往往最疼痛的忧伤需要岁月去抚平,时间是最好的磨合,他会让我们在记住与遗忘当中学会珍惜眼前的人与事物,可惜真正能够读懂珍惜的人又有多少呢?因为人间四月是春天。林徽因,其实她就是那人间的四月天!活的乐观而执着,坚定有清脆。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的存在。林徽因爱了徐志摩,嫁了梁思成,苦了金岳霖。如果说《人间四月天》是为儿子梁从诫写的,写的时候,不排除林徽因脑海里不闪现恋人的身影,所以人们会猜测有流露对徐志摩的情感。诗人都是敏感而隐蔽的情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诗人从不愿分柝自己作品内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