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人在修行某个教诲时,在现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提升,甚至有了很多神圣的感受,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又变回了当初。当初的烦恼、痛苦、恐惧、贪婪缺乏爱心、狭隘、自私自我?
这是为什么?老师、上师们的教诲绝对是正确的,也是富有慈悲心的。
比如,老师指出,“当痛苦来临时,你不能逃避,必须与痛苦共处”。这是绝对正确的教诲,任何大师都会这么说。那为何你还是没有根除痛苦呢?为何一旦回到生活中痛苦又再次出现呢?为何在师傅、老师、上师的现场感受到了爱、喜悦而没有了丝毫的痛苦呢?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探索它,当然是为了我们直接能够彻底的拜托痛苦以及其他的。
首先,我们为何要跟随老师?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显然是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独立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即心理上有强烈的依赖感。“我是痛苦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是做营销的,也许在营销上我是专业的,甚至可以指导别人如何做营销,但是我不是心理学家、佛教高僧或其他上师,我不懂这么解除痛苦,所以我必须依赖一个好老师”。这就是依赖感。我们不就是这么想的吗?
这种依赖感会产生强烈的崇拜。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崇拜不是导向了教诲本身,而是导向了老师个人。我们的做法刚好与佛陀说的“依法不依人想法”。
所以,我们的崇拜的热情,探索的激情,从痛苦中解脱的强大动力、急迫性,即作为人的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对老师的崇拜中了(而且在这种极大的崇拜中,自然会将自己的巨大的能量投射到外界和上师身上,会形成神圣感,喜悦感,爱,痛哭流涕等,会有被神圣气息包围着的感觉。尤其是当人数众多时,集体的能量更加强大,那么神圣感就更强。然后会说,这是上师的能力和恩典。其实这是在场的大家自身的能量),那么,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自己的所有能量都给了外在、老师,而没有丝毫给了自己的痛苦。
老师明明说了,“与你的痛苦共处”,可以你的热情、能量都给了老师了,丝毫没有给自己的痛苦。因为你没有能量,又怎能与痛苦共处呢?你拿什么与痛苦共处呢?你的注意力都在老师、神圣气氛、那种喜悦中,又哪有丝毫的注意力给你的痛苦呢?
因此,你的痛苦又怎能根除呢?它只是被暂时压抑下去了而已。
另外,你带着强烈的愿望、动机(即想从痛苦中解脱)去请教老师,你的动机、目的非常明显,“请老师帮助我、告诉我如何从痛苦中解脱,我太痛苦了,请老师加持、给予力量、给予帮助”。
你在寻求将你从痛苦中解脱。问题是,如果痛苦的根源恰恰是“自我”呢?只要接触过佛教或其他派别教诲的人都知道,自我是一切痛苦、悲伤、恐惧、矛盾冲突的根源(虽然我们看不到这个实相,但是都知道和认同这个道理。所有这里不再探索为何自我就是一切的根源了)
也就是说,动机、目的、期望,这就是自我。而动机、愿望本身就是痛苦的来源。因为你感受到痛苦,所以你想脱离痛苦,可是无法脱离,所以更加痛苦。
看到了吧?修行退转问题的根源。
根源在于我们自己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从自我出发的改变中的自我的游戏、把戏的无知。
而真正慈悲和智慧的老师,并不是说“要与痛苦共处”,而是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依赖感和自我中心的把戏的无知。他不仅指出,还会带领你一步步认清楚这个真实、事实。从而从依赖感和无知中解脱。此刻,你才能真正的与自己的痛苦共处。你的所有的能量、注意力、热情回到自己身上了,回到那个痛苦上了。你就有能力去观察它、探索它,燃烧它,让它展露自己并凋谢。
不是吗?
所以,真正的教诲,不是说“你要与痛苦共处”,而是无情的指出你的依赖感、无知、贪婪、盲目崇拜、自私的伪善的爱、奉献等等。
这是说,“与痛苦共处”,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推开那扇门,自己走过去,走到彼岸去。没有人能帮你走,他走的是他的解脱之路,与你无关。而老师不仅要指出这条路,更重要的是打破路上的障碍,即你的依赖感等。
是不是这样?“要与痛苦共处”,谁不知道啊。关键是,怎么破除诸如依赖感等障碍呢?
这不仅是老师的慈悲,还有你的倾听能力、谦逊等的品质。否则,老师说,“你这是傲慢,你这是恐惧”,结果你的自尊心、傲慢心被触发了。结果你愤怒的拂袖而去。这是你的损失。人生的损失。
请千万看清楚吧!
现在是21世纪了。绝不是崇拜、以信仰为基础、咒语祈祷靠外力帮助以及落入到改善、提升自我的幻觉之路的时代了。而是独立自主,真正的走向解脱之路的时代了。
(此处说的痛苦是举例,实际上是包括所有的自我的问题,或者说,就是说的根除自我,彻底从自我中解脱。否则所谓的修行又有何意义呢?自我不除,痛苦悲伤恐惧战争斗争早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