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高论,启迪甚大。高中时物理老师就讲光的波粒二象性,死记下来;大学物理课堂上一位年轻讲师讲“测不准原理”,没理解。刚才看了新校长发的几个视频,看到瑞雪兄“风动幡动心动”以及“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类比,似有感悟。
少时总跟自己较劲: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那么边界外是什么?如果再向边界外跨一步,岂不是边界又向外扩了一圈?如此可以继续扩第二、第三……第无数圈?……把脑仁搅得晕眩,也无解。
前些年看到道家人物解释,大致是说,宇宙之外是无,是无极,宇宙边界就是太极,宇宙之内是两仪四象八卦……机械地对应,但似乎能圆顺起来。
如果用量子力学加王阳明的语言,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万物自身都以混沌态而在,这种混沌态就是uncertainty不确定性,内含了各种可能性。当我们去思考、观察、测量、记录、描述时,必然是从一个确定性出发,也就是心必然安住于某立场、视角、动机、定论,再去观察,于是有了能观(the observer)与所观(the observed)的二元分别,于是原先有着各种可能性的、混沌的、叠加的、寂静的uncertainty,就被呈现出某种明确的、固定的、清晰、明白的状态,如同王阳明所言: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人们不禁质疑:唯心论啊!我没看此花时,此花依旧在阳光下鲜艳明白,与我看不看有什么关系?其实此时的花就是观测器下的光子,我如果质疑:光子无论是波是粒,该怎么溜达就怎么溜达,跟探测器有什么关系啊?显然已经站不住脚。同理,我未看花时,我的能观之心与所观之花“同归于寂”,此时是能所未判、寂静、混沌的uncertainty,这就是心无所住的寂静(但不是死寂)、灵动、自由状态。
换言之,当我跟自己较劲:我没看此花时,此花依旧在阳光下鲜艳明白,此时我已经起心动念,已经有了观察心、评判心,此心、那花已经明白起来了。
我懂了,我明白了,我悟了……这种心态,本质上就是把心落在某个确定点上,反而丧失了uncertainty的可能性、柔韧性。“吾游心于物之初”,这就是一种无所住的、灵动的状态。
有个网红科学家叫尹烨,好像是深圳华大基因的总裁,他在很多视频中做科普,很有知识性启发性,但总觉得言谈举止太满、太定,感觉他说出每一句话时,心里都有一根定海神针似的,一副大权威心态,不是科学家的心态,或许是商业需要。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