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到写作,这个“前戏”又是什么呢?是的,它就是构思。构思,就是在写作之前取舍材料,初步加工,合理布局的过程。这个构思,如同画家画竹时心中的“竹”影。说实话,写作重在构思,构思的是否切合主题,思维是否缜密,决定着一篇文章的质量如何。构思,是漫长的。
因为,在构思时,第一步,考虑切合主题取舍材料,材料是写作的主体,要做到言之有物;第二步,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初次取舍后的材料往往是个半成品,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往往需要做进一步加工;第三步,合理空间布局,布局是文章的框架,就是常说的作文题纲,如同工程的图纸,把材料连接起来,采用时间上的顺序还是空间上的分布,值得认真考虑。
现在,就以最近写的演讲稿为例。这次,写演讲稿,主旨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结合建党九十七周年这个事实来写。任何文章,结合当前实际来写,符合读者口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使文章有活力。不然,文章,要么是空洞的说理,读者看起来枯燥无味;要么是一记流水账,像是工作的旁白。而且,“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是一个大的概念,具有广泛性,是大处着眼。而结合实际,则要分离出小主题,从小处着手。
因此,要写这篇演讲稿,把大的主题细化到具体实际当中,分离出小主题是构思的第一步。开始,我不知该写什么,关于小主题,我一直在思考当中。一天之后,我决定从“把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个小主题切入,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把小事做好,体现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这个主题。
小主题有了,接下来,就是取舍材料,就是构思的第二步。平时,我们依据感官来搜集材料,形成大脑里的题材。现在,从庞大的题材库里,取出最适合表达这个主题的材料。这个取舍过程,它是漫长的,需要在好几个材料之间加以取舍。究竟用哪个材料最合适,前几天,我一直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大脑里一片混乱。两天过后,我再不断地加以对比,最终选择了一个特殊的集体,正是他们的严谨细致才促成了任务的高标准完成。他们所做的一些事,都是身边小事,但满满的都是感动。举手投足之间,无一不是严谨细致的最佳体现。
当然,选定的这个材料,只是一个半成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如同工业产品的原材料。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我必须要再对这个材料进行分离和加工,留下最感人的那一部分。
材料有了,接着,就是把材料连接起来,合理空间布局,形成一篇文章,这是构思的第三步。怎样去合理布局,根据演讲稿的一般格式,如何把材料填充其中,又不存在任何违和感,每一段该写什么,用什么风格,段落的连接处如何去连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一部分如果考虑不好,都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总体布局。为了使文章布局更加明了,便于修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能补拙,我一般都会用笔在笔记本上记下来,再对每一部分加以修改,这样就更容易得多。
这里,这个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获得写作快感的过程。前期的构思做好后,接下来,写作,就只是动笔的过程。有了充分的准备,一旦写起来,就会文思泉涌,行云流水般,一发不可收。而在写作期间,作者也会全神贯注,顺着大脑里的思路,从头到尾写出文字来。这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说,建造一个工程,前期的设计,图纸的绘制,地址的勘测,往往比较复杂。但是,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一旦动工,那速度就快了,一层一层盖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写作时,根据思路,作者一边写文字,一边享受着写作带来的快感。
这里,还以这次演讲稿为例。构思完成后,写起来,半个多小时,两千字就出来了。
说起这件事,室友们都很惊讶,自叹不如,并感慨地说:“动不动就几千字,你写起来很简单呀。要是我,我可怎么也憋不出来。”
这里,说到写作,这个“开启美梦模式”又是什么呢。写完之后,停下手中的笔,有时还感觉不够味,意犹未尽,再改一改,也许会更完美。这个时候,文章的总体布局几乎不怎么改变,还需要在一些措辞上加以润色,添加点修辞手法,或者,更换一个词语,以便读起来更顺,更舒服;删掉一些词语,合并一些语句,使语言更加凝练,如同一幅画,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这里,还以这次写演讲稿为例。演讲稿写完后,我总感觉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再把文章仔细读一遍,看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语句是否有语病;第二步,切合主题,哪些地方要详略得当,适当删减一些语句;第三步,对文章的语句加以润色和修饰,升华主题时,多用短句,巧用排比,引用名人名言,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新色。
最终,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再通读一次,我觉得还不错。这时,一篇演讲稿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