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问题:“读完一本书后又忘了,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相信有阅读习惯的各位,也会有这个疑问。我也带着这个疑问,去整理一下想法,尝试去寻找阅读的意义。
1、从阅读的目的开始,很多人就弄错了
为什么阅读,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有的人是为了完成一年阅读50本书的目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清单,仿佛阅读量就是衡量个人成长的唯一标准。但是,单纯追求数量的阅读方式,往往让他们忽略了书籍的内容和阅读的本质。
有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通过阅读各类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理解。但是,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而阅读,却不懂得将知识内化和运用,那么阅读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有的人是为了解决眼前的某个具体问题。比如,职场新人可能会阅读关于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的书籍,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创业者可能会研读商业案例、营销策略方面的书籍,寻求创业的灵感和方法。这种带着明确目的的阅读,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积累,也难以从阅读中获得更长远的收益。
2、为什么你读完书又忘记了?
相信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读完一本书后,没过多久,书中的内容就渐渐模糊,甚至忘得一干二净。
这是为什么呢?
从心理学角度讲,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存储库,但它的存储空间并不是无限的。当我们不断接收新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那些我们认为不重要或者没有经过深度加工的信息,就会逐渐被遗忘。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文字,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没有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那么这些信息就很难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阅读时的注意力不集中、阅读环境的干扰等因素,也会影响我们对书籍内容的记忆。
3、如何解决阅读后容易遗忘的问题?
第一,我们需要放下对阅读量的执念。
与其追求一年读多少本书,不如把精力放在一本优质书籍的精读上。真正用心去品味书中的文字,思考作者的观点,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收书中的营养,让阅读成为一种深度的精神体验。
第二,需要让阅读的信息,在大脑中刻出“印记”,以便存储与日后提取。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概念——必要难度。
必要难度理论认为,学习时的难度越大,记忆就越持久。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进行总结归纳时,虽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信息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被我们记住和运用。
比如,Kong在简书等平台分享一些阅读后的思考文章,就是一种对于信息记忆过程产生“必要难度”的实践。这些图文,将会大大加深我对于某个理论、某个解决方案的理解,并且我会结合自己过去或者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应用,这样让信息成为知识,并且对其进行与其他文章建立关联,那么,知识就会转变成影响行为的驱动力。
那么,你可能会说,这样会不会搞了半天,也就只记住了那一点点信息,这也太少、太慢了吧?
确实,如果只看单次阅读的结果,我们记住的信息可能并不多,而且阅读速度也会比较慢。
但是,如果改变一下观念,这是以一天一天的累积,长此以往,比如365天的积累,这个总量,再怎么也不会少到哪里去了,更何况,这是真正被你说记住,甚至部分已经运用到具体场景了。
因此,我们可以再思考一次:我要的是字面上的数值,还是选择真正有意义的信息调用的结果?
小结:
改变观念,不要只关注阅读的 “量”,而要更加注重阅读的 “质”。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一个数字,而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成长和提升。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调用的结果,而不是表面的阅读数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365天思考 / DAY172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