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徜徉其中。想要读懂、读通中国历史何其难也,仅一部《二十四史》就有3213卷,4000万字,若没有一定的史学功底,任谁也不敢贸然打开。如果我告诉你有这么一本书,在不到260页的篇幅里,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荣辱兴衰,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了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演变,同时,这本书的作者还是东亚史权威、哈佛燕京学社社长阿尔伯特·克雷格博士,所以也不需要怀疑这本书的史学价值,那么,你是否愿意花半小时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呢?如果愿意,请你继续往下看,让这本《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带领我们开始一段中国历史的旅程。
一、早期中国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都学过,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10万年前的北京人,也称为直立人,但我们的祖先却并不是他们,而是非洲智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非洲智人在距今约5万年前来到中国,由于更发达的大脑,更复杂的集体协作,很快取代了北京人,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并繁衍至今。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发现的人类遗迹,均是这些非洲智人的生活所留下的。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人类会使用打制石器,虽然知道如何使用火和保存火,但不会制造火。在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时代文明中,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之一,其文化特征是会使用磨制石器,并和农业、制作陶器和驯养家畜相结合,较为著名的是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石器时代过后,中国的传统史料中记载了三个上古王朝,夏、商和周,因为没有相应的考古证据作为支撑,夏、商两个王朝的存在,一直停留在传说阶段。直到20世纪早期,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甲骨上记载的商代诸王的名字,与传统史料记载基本吻合,史学界对商代的存在才达成了一致。但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没有考古发掘能够证实其真实性。
商代文明的三个显著特征是文字、青铜器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们对商代宗教信仰的理解,基本全部建立在甲骨文的基础上,那时的宫廷记录,虽然可能是大量使用竹简,但这些竹简没能留存下来。青铜器在约公元前2000年时在中国出现,时间比在美索不达米亚晚了约1000年,比在印度晚了约500年。但商代的铸铜技艺,与前两者相比更为先进。青铜用于制造武器,盔甲,战车部件和各种精美的礼器,拥有青铜武器的贵族,能凭借武力剥削其他群体,社会分层开始出现。贵族、官员居住在城内宽大的房屋里,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则住在城外小小的地穴里,生活贫困而艰难。
西周虽然取代了商,但文明程度比商还要落后,也比商好战。西周铸造的青铜器元也远远比不上商代的精美,商代的青铜器的精美程度在青铜时代是冠绝世界的。
商周两代均采用封建制的非中央集权统治方式,封亲属和其他贵族盟友为诸侯,统治各国,这种统治方式被成为“封建”,与后来历朝历代的所采用高度集权的中央郡县制,有着明显区别。
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即位,并将都城,迁至洛阳,至此东周开始。
东周的第一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因记载其历史的同名史书《春秋》而得名,这一阶段,延续至公元前481年。迁都洛阳后,东周王室再也没能恢复旧日的权威,统治权力名存实亡。
东周的第二个阶段史称“战国”时期,同样得名于一部史书《战国策》,记载了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220年的历史。战国初期,经过多年的扩张兼并,各国间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最后只剩下八九个国家逐鹿中原,唯一的问题是哪个国家最终能够胜出,统一中国。
中国社会的三个重要变化导致了强大地方诸侯国的出现:第一个变化是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到公元前三世纪时,中国人口达到了2000万,成为了但是世界让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此之后的2000多年里,中国一直牢牢占据这一宝座,从没旁落过;第二个变化是商业的兴起,冲击了之前稳定的农业经济,地主地区之间开始进行大量的产品贸易;第三个变化是新型军队的出现,配备了弓箭的骑兵部队取代了只适用于平原作战的旧时贵族战车,大国集结的军队常常达到数十万之中,小国根本无力抵抗。
政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兴诸侯国的君主开始称王,过去这一称呼只有周的王室才能使用。征税、征兵和管理国家事务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官员,学校因此建立起来。在官员之下,出现了一个有文化的、新的政治阶层——“士”,这一阶层中出现了后来创造诸子百家局面和改变中国文化的思想家,较为有名的是纵横家、名家,兵家,阴阳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孔子,被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