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六,是我老爸58岁生日。也是今早凌晨,我闺蜜的小公举诞生了。总之,今天是个欢喜的日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都快到而立之年,而老爸不知不觉间,亦接近耳顺的年纪了。谁说不是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呢?
回想起我与老爸的故事,没有“波涛汹涌”,反倒更多的是“和风细雨”。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也是少有。
01
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在童年时代,我对爸爸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
只记得每逢暑假,都有一个人来接我,去城里住上2个月。见我时会问:考试考得怎么样?
我不记得是怎么回答的,大抵肯定是考得不怎样。但他从来没责备过我,只说:学习要努力。
每到春节,都有一个人,会和妈妈、哥哥一起回老家。他总是背着手,拿着水杯,有时到村里与认识的左邻右舍寒暄几句,有时到舅伯叔姨等亲戚家唠嗑吃饭,亦或是除夕晚上和大伙儿一块打麻将,这时一群大小孩子就围着火炉,跳绳、打纸牌、玩弹珠......那时,我总觉得他是外人,不敢和他说话。
02
转折点出现在中考后。就我这学渣体质,考得很差,在老家读书基本无望了。我记得当时和爸妈说了一句,我要去城里读书。后来,就真的到城里来了。
就方向问题,爸爸曾问过我:你和楼上的谁谁考的分数差不多,她读了美术,要不你也读美术吧!我清晰地记得大概是这样回答的:我没画过,又没学过,怕跟不上。然后,就上了普高。
上高中后,印象中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爸爸那辆载了我很多年的自行车。虽然是住读,但也经常变着法回家:分到尖子班,承受不了压力要回家;座位坐在后面,不顺心要回家;考试啥都不会,难过了要回家;衣服要洗了,要回家;地震了、下雨了、月食了......都要回家。所以,爸爸总是晚上从学校把我接回去,第二天一大早再骑车把我送回来。
后来换了学校,路程更远了,自行车便换成了摩托车,送餐、送物、接人,爸爸总是随叫随到。记得高考前夕,自由复习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我哭嚷着要回家,老爸就真的来接我了。看见我,啥也没说,载着我绕着当时还未开发的“遗爱湖”转了一整圈。末了,问我要不要再来一圈?我被湖水清风吹得心旷神怡,紧张感消了一大半。
学生时代当然少不了成绩这个谈资。每次考试,我说个总分,爸爸就能推算出我的班级排名,估计还有大学等次。不管成绩好坏,分数高低,他总是鼓励,从不评论,也不苛责,任我自由生长。
03
上大学后,我和爸爸还有过一次单独出游的经历---上京。
那是大三上学期“十一”前,我大概课不多,吵吵嚷嚷着想出去看看。因为是临时安排的行程,好像只买到了站票。十几个小时,爸爸便陪着我一路站到了北京。
之后几天,他带着我观故宫、爬长城(缆车上下,懒人费钱)、赏颐和园(爸爸说之前来过,他在外面等2小时,我一个人进去的)、看天安门、圆明园、鸟巢、水立方、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清华大学进不去......
反正北京该看的都看了,以致于我再也没有生过“去北京”的念头。
04
我想,爸爸的教育方式可以总结为:尊重我的想法与选择,鼓励我要努力上进,用行动支持我的“任性”,乃至于消化我的“叛逆”。
据我观察,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风格也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有迹可循。
001爸爸读书时,一直是老师喜欢的那种“尖子生”。家里实在太穷,读到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做技工、学手艺,从最底层干起,挨过穷,受过累,吃过苦。经过社会大学的摸爬滚打,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对于子女,他总是希望我们多读点书,学历越高越好。
002 爸爸要是在家,一定是观看中央1套、4套、13套,看新闻联播、看台湾形势、看综合新闻,要不就是中央5套、7套、10套,看体育、看农业军事、看动物世界。长此以往,知识面扩宽不少,心也就随之变宽广了。
003 除了电视,他还有一直坚持的兴趣爱好:爱下象棋,对我来说挺烧脑;非常非常非常爱钓鱼,即使40°高温,也阻挡不了他的热情。这些爱好,看起来不重要,却能燃起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可以磨练个人品质,如耐性、毅力,还可以消磨无聊的时光。
长大以后,我才渐渐明白:
每一通言语,都反映出一种逻辑;
每一种行为,都来自一定的思想。
而人与人之间逻辑与思想的差别,
来自于是否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
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决定了每个人能从生活中汲取多大的智慧!
智慧便是“爱的能力”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