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就像孩子成长需要身体营养一样,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寻觅满足自己“心理营养”的那个人。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会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状况。
01
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的孩子还需要确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生病了,但是只要我饿了,我渴了,你就会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优先来满足我,这样我就知道了,”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母亲而言,做到这些并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在这类物质的驱使下,母亲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一切事情;在生理上,提供乳汁;在心理上,给孩子无条件的关心。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什么事情比孩子重要。
可是如果在宝宝0~3个月大的阶段,由于某种原因,妈妈情绪发生变化,或者母亲本身的情绪就带有消极的色彩,那么母亲就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这方面的心理营养;那么,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的任务,就落到了父亲身上--”照顾妻子,满足孩子“。
如果这时,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或者父母本身的情绪浓度并不高,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面,没有办法对孩子表现出关心、爱护,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外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孩子就会在生活中试图寻找满足自己"心理营养"的可能性的人。
02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
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这个人由孩子自己挑选,最初、最本能的选择当然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他可能就会选择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
从这个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成为这个人生命最重要的人,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这个只不过是孩子生命最初,他的原始动力、渴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上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上中学,他会去找女朋友,会很早谈恋爱。
他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可能会不断地问别人:“我对你重要吗?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的吗?如果我很差劲的话,你还会喜欢我吗”?
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这个答案,从而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这样的人,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有一些病”,但是,他们的行为,又很单纯且直接--“我想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