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许多吃猪头肉的诗词,其中有一首:饮啖猪头肉,长斋不吃素。莫言滋味别,要且少盐醋。吽吽,大有著你处。
小时候长身体,很想吃肉,可是肉要凭票计划供应的,母亲也没有钞票去买肉回来吃。偶尔母亲会去菜场买一个猪头回来,烹饪好让我们姐弟俩改善一下伙食,我们会高兴得欢呼雀跃:“阿拉今朝吃猪头肉喽!”吃猪头肉是我们那时最好的菜肴了。
“猪头肉三勿精”,是讲猪头肉分不出肥肉和精肉的,精肉中也含有肥肉。在生活和工作中,“猪头肉三勿精”是隐喻一个人多才多艺。也有褒贬两重含义。褒义是夸奖一个人掌握的才艺很多,几乎什么都会。贬义为没有一样才艺是精湛的,也即学艺不精,难成大器。通俗一点说:样样会一点,件件不精通。就像学武功一样,本事有如“猪头肉三勿精”,十八般武艺都会一点,只学得一些皮毛而已,逢着小场面尚可应付,遇到大场面就行不由方了。“猪头肉“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猪头肉是不能上正式酒席台面的,这是社会上普通百姓食用的肉类。
六十年代开始,我们到农村生活了,这时期也是我青春的发育期。农村的劳动强度很大,所以食欲量也很大。由于那时物质匮乏,经常感到没有吃饱,肚子总觉得空落落的,很想吃肉。肉是定量供应的,农村户口每人每月是二两肉,一户人家凭一个月肉票肯定是不能吃一顿红烧大肉的,平时只能小炒肉丝菜。那时去菜场买肉,总是要请斩肉师傅帮帮忙,割肥一点的肉买。为了吃一顿大肉,必须要积凑上几个月的肉票,才能够让一家人吃上一顿红烧大肉。为了能吃到肉,多吃一点肉,必须要半夜起床,到菜场排队买猪头回来烧。买猪头用肉票少,面值一斤的肉票可以买好几斤猪头,同时价格便宜,只有3角几分一斤,所以逢年过节前夕,吃好晚饭后,经常要去菜场的肉部柜台前放个旧篮子,里面再放块砖头,示意我已经在这里排队了,然后回来睡觉,把闹钟设到凌晨二点,钟闹起床,在睡眼朦胧中即去菜场排队买猪头回来。猪头买回来了,即是母亲的事情了,她会拔毛清洗好猪头,再焯水、拆骨,一个猪头一半烧白切猪头肉,一半酱油红烧,当母亲放了茴香的红烧猪头肉烧酥,掀开锅盖时,猪头肉的香味飘香四溢,我站在灶台边,看着褐红酱色,晶莹剔透的红烧猪头肉,我会垂涎欲滴,母亲会用铲刀盛一块给我先尝尝味道,一块热气腾腾的猪头肉,塞进嘴里,烫得我在嘴直打滾,嚼碎以后品味,这猪头肉鲜咸之中有点甜味,回味无穷。烹饪好的一只猪头肉,母亲会安排分几天吃。其骨头废品收购站能卖2、3角钞票。
70年代我进了工程队,参加上海的城市建设,象现在的农民工一样,农闲时在城里搞建设,农忙时回农村劳动。
到了上海,去食堂买饭吃,吃红烧肉是不用肉票的,可以用钱买大肉、大排吃。那时我的工作收入还是记工分的,一天一个工分,到年终生产队分红可得五、六角钱,再工程队工作,每月有十元左右生活补贴。按照我的经济状况,我在食堂里是不能吃大肉或大排的,只能买猪头肉吃,猪头肉便宜,每盆1角。猪头上的鼻子和耳朵是猪头上的佳品,觉得经常有猪头肉吃,比在农村生活已经提高了许多。
改革开放以后,买肉不再用肉票了,母亲会去菜场买个猪头回来,用缸放盐腌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嗮一段时间,那咸猪头肉也是醇香可口的。
星转斗移,时过境迁,虽然现在物质很丰富,羊肉、牛肉、猪肉任你买,任你吃,我还会怀念猪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