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卖猪头肉的摊位又有了,妻高兴异常。
妻是属于那种胃亏肉型,或者说是无肉不欢。不知从何时起在小区超市门口边上摆了一个卖“坛子肉”的小摊,大坛子里面有鸭子肉,鸡肉,但最多的就是猪头肉,以及猪肝,猪心一类。摆摊掌柜是一个中年人,个子不高,圆脸浓眉,操着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和当地人交流也没有障碍。由于态度和善,为人本分老实。这个坛子肉的生意也不错,不久还开了分店。
过了一年后那里操刀卖肉的变成一个年轻小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他老家的儿子到这里来打理生意,而他自己到别的小区开分店。虽然操刀的换了人,但味道还是那个味道,生意依旧兴隆。但总感觉这儿子不如他老爸,就是做生意卖肉,态度上有点冷冰冰的感觉,和顾客的沟通能力上差了点,可能心里还有点不情愿?卖坛子肉,会被人看不起?时隔不多久,坛子肉不见了,问旁边摊位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对于妻而言,每逢周末都喜欢去买一点打牙祭的习惯就此被终止,总是感觉有点小失落。
如今,在原来卖坛子肉的地方,又重新有卖猪头肉。猪头肉还是猪头肉,但口味却和以前的完全不同。以前是属于江南口味,红烧带点甜味。这家新开的铺子,主打川味。打理店铺的是一个青年少妇,一口纯正的重庆话,有着川妹子特有的利索劲。根据顾客挑选的部位在砧板上切细,拌料,装盘。食材和前一家的差不多,主打猪头肉,猪内脏之类。但是做的方法和以前完全不同,尤其是切好片以后按照川菜的做法,拌入很多佐料,诸如花生、麻油、辣油,蒜泥等。妻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吃辣的人,每逢买之前总要叮嘱不要放辣椒,不要放蒜泥,但拿回家吃总感觉有太辣,以至于吃不下去。或许他们拌肉锅子本身就已经被辣油浸润多年,即使不放辣,也有辣的味道。可对于我来说,这个辣的感觉正好,爽!
这家店由于口味偏辣的缘故,妻总是有点不满意。但不管怎么样,有总比没有强,每周总是去买一次。有时候去晚了,还会空手而归。在如今的上海喜欢川菜的不在少数,所以这家店铺自开业以来,生意还很不错。尤其是那个猪尾巴,特别抢手,虽然它的价格比一般的猪头肉贵很多,但时常缺货。猪头肉有人嫌它太油腻,可猪尾巴除了中间一根骨头外,外面几乎都是胶原蛋白,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店家也表示无可奈何,他们去拿货也时常拿不足原料,只能对顾客说声抱歉。
曾几何时,在食品需要凭票的岁月,猪肉需要有肉票才能购买。否则,即使你有钱,没有肉票也是无法买到猪肉。但猪头肉、猪内脏、猪尾巴等却没有肉票的限制。对当时的农村人家来说,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养一头猪,年头抓来猪苗,年底赶到集市专门的屠宰场去卖。有了钱,然后在附近的肉庄上凭票割几斤好肉,同时也会买一些不用票的内脏,诸如肝,肺或者是猪尾巴。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内脏中买的最多的当然是猪肝,营养价值也高,处理也方便,去得晚还很难买到。猪肺,一般买的人就少很多,因为拿回家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如热水汆、放血水等步骤,如若不然腥味太重,很难入口。而猪尾巴,由于量少一般也很难买到。
猪头,直接买一个又嫌多,大夏天销路不好,容易坏,也可以买半个,但需要回家再处理。诸如需要用水煮完后拔去猪脸上剩余的毛,这也是一个细致活。然后才进一步加工处理。我们家每逢到了冬天,总喜欢买上半个猪头,出血水后,剁成小块,和黄豆一起炖烂,熬成一大锅放在小坛子里。大冬天里,都会成冻子,是每天吃早饭时的小菜。如今每每想起来,忍不住口水充盈嘴巴。
如今猪头肉炖黄豆是吃不到了,但小摊上的猪头肉对于我而言,或许是童年记忆的一个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