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断亲潮。
百度百科的解释: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亲戚之间联系减少、走动减少、甚至不再走动的现象,社会学研究者将之称为“断亲”。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你跟堂哥堂弟的关系不错。长大之后,你基本不跟他们往来了,双方毫无联系,那你就等于跟他们“断亲”了。
造成断亲的原因,有这三点。
首先,大量的独生子女,让断亲成为了潮流;其次,社会原子化(每个人都像是分散的原子,毫无关联)出现,导致断亲;第三,宗族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式微。
断亲潮的背后,这3种亲缘关系,正在快速解体。
一、跟老家亲戚的关系,正在解体。
以往,每到逢年过节,人们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回乡下,探亲访友。如今,每到逢年过节,选择回乡下的人们越来越少了。
由于生活愈发丰富,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偏向于多样化。有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过节,有的人选择带着全家老小去旅游,有的人选择宅在家刷剧......
走亲访友的传统,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成为过去时。有可能,当60后和70后老去,他们的孩子90后和00后,就不会走亲访友了。
网络上有一个观点:60后和70后,都跟亲戚比较熟;80后跟亲戚的关系一般,但还认识他们;到了90后和00后,也许亲戚有谁,他们都不知道。
可见,亲戚这个群体,正在被人们忽视。忽视的原因在于,农村的老一辈逐渐离世,而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大家各奔东西,注定很难相见。
相见的次数少了,大家也没啥关系,自然就成为陌生人了。在这个年头,又有谁会跟陌生人往来呢?
二、跟同族亲人的关系,正在解体。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宗族文化是特别浓厚的。基本上,一个宗族就形成一个村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
这一点,看看已然老去的50后就知道了。无数50后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所推崇的,都是“大家族”的观念。
亲戚A住这条街,亲戚B住隔壁那条街,亲戚C住村里边的某个地方......反正,他们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平时,这些同族的亲人也会相互串门。我到你家聊几句,你到我家聊几句,反正每天都家长里短不断,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这种宗族的生活气息,在城市化的今天,已经消散一空了。无数村落被高楼取代,无数老人逝去,而年轻一代到了不同的城市发展,宗族,已经成为了历史。
你想想,如今大家住的,都是小区、商品房,亲戚之间不可能聚集在一起,哪有可能不断亲呢?未来,哪怕是仅剩的同宗族亲人,也会成为陌生人。
三、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变得淡薄。
断亲潮,难道只会影响老家的亲戚,以及同宗族的亲人吗?不仅如此,还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以往的父母,所推崇的,都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还有多少父母推崇“养儿防老”的观念呢?已经很少了。
养儿,在今时今日,已经不再防老了。大概率,孩子连陪伴在父母身边都困难。如此,又怎么可能防老呢?
要想做到养儿防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孩子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次,孩子有时间陪伴父母;第三,孩子有孝顺父母的真心。
这三个条件,又有多少人可以完全具备呢?说句不好听的话,无数人连一个条件都不具备,终究狠心抛弃了逐渐老去的父母。
没有钱,就无法为父母养老;996普及,孩子没有休息的时间,就不可能陪伴父母;在现实的摧残中,孩子愈发冷漠,自然就没有孝顺父母的真心。养儿防老,不过是一场梦。而这场梦,终究要消散了。
写到最后
既然谈到断亲潮,就不得不谈到“原子化”。不论是信息化,还是城镇化,其结果都会导致“原子化”。
何谓原子化?指的是,每个人都像是分散的原子,互相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联,将变得愈发薄弱。
以前没有互联网,只能通过线下联系,人与人之间还有真挚的感情。如今有了互联网,大家都在网络上社交,感情也就被阻隔了。
以前交通不便,农村作为主体,宗族文化盛行,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会特别浓烈。如今变通便利,农村被城市取代,宗族文化式微,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会变得淡薄。
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无法改变。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