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六在地铁,我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一边看妈妈用手机放的动画片,一边扭来扭去。看到高兴处,他穿着鞋站到了座位上,手舞足蹈,一巴掌打到了旁边乘客的脸上。旁边的乘客有些不高兴,往旁边挪了挪。这位妈妈也颇没面子,只好轻声细语地说:“宝贝儿,下来吧,你看,打到阿姨了。”
但这个宝宝却一边狂甩着胳膊,一边说:“我不!我不!”
这时,全车人的目光都悄悄地汇集到了这里,想要看看这位妈妈接下来要怎么处理。
可这位妈妈却只是一直在轻声说:“不要闹,下来,坐下才是好宝贝儿。”
就这样闹了两站地,妈妈没力气了,只好由着孩子闹了一会。见妈妈不理他了,他才噘着嘴“哼”了一声,坐下,抢过妈妈的手机玩起了游戏。
这时,妈妈转过身,摸了摸孩子的头,有些做作地说:“真~棒!真~是好宝贝儿,这样做才对!”
看这位妈妈的表情和语气,相信她也并不是由衷地夸孩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是刻意这样说的。因为她大概和以前的我一样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02
曾几何时,我也是“表扬式教育”的“死忠粉”。
童年里,母亲对我非常严厉,我几乎从来都没听过她说过表扬我的话。一句“嗯,不错”对于我来说就是莫大的奖励了,而一旦我做错了什么,就会招致她严厉而漫长的批评——我曾经因为上学忘带铅笔盒,就被母亲絮絮叨叨地批评了一个晚上,最终被评价为“丢三落四,难堪大用”。
我承认,母亲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我“长记性”。但这种教育方式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我开始变得犹豫不决、畏畏缩缩、心事重重,几乎无法自己做决定,因为总觉得身后有一个声音在说:搞砸了就别来见我……
后来,我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做心理调整,让这种情况稍稍缓解一些。直到我自己有了宝宝,我决定不让宝宝重蹈覆辙,坚持用“表扬式教育”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表扬式教育”是有效的——当宝宝刚刚会翻身时,我就为她喝彩,这样她就愿意多翻几个身;当宝宝开始手脚并用地爬行时,我就在床上摆一堆玩具,来鼓励她一个一个地拿到手……我们经常这样玩得不亦乐乎。
03
但这样的方法却在宝宝一岁半时出现了问题——进入一岁后,宝宝开始扔东西了。
一开始,我买了一些球、积木什么的让宝宝扔着玩,但很快她就不满足了。一天,她蓦然看到了沙发上的遥控器,于是伸手拿来,一下子扔了出去。
听见遥控器“啪嚓”摔在地上的声音,我吓了一跳,过去一看,电池都被摔出来了。
我问:“宝宝,遥控器是你摔的吗?”
她坦然地点点头。
我忍住火气,故作平静地说:“宝宝你看,遥控器要是摔了,就会摔坏,不能用了。”我把摔散了的电池和遥控器重新拼在一起,“你看,这样才能用。所以,这个不能摔。你要是想扔东西,可以去扔积木。”
宝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没像以前一样去拿积木。
我又问:“遥控器应该放在那里呀?”
宝宝拿着遥控器,放回了沙发。
我想大概宝贝明白了,于是习惯性地夸奖她:“宝宝做得对!真棒!”
本来我以为事情已经平息了,却发现宝宝总时不时地要摔一次遥控器,然后把电池放进去(当然放的颠三倒四),放回沙发上,然后一边咧着嘴笑一边看着我,等我夸奖过后,再美滋滋地去玩别的。
我索性把遥控器放在她够不着的柜子上,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然而随后我发现,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她会故意把玩具撒得到处都是,再一样一样收拾起来,然后仰着头等着我表扬。我有一次没表扬,她就勃然大怒,一巴掌把玩具筐推倒,然后一边跺脚一边发脾气。
她开始跟我唱反调——当她不想吃蔬菜时,我说:“宝宝最喜欢吃蔬菜啦是不是?宝宝是好宝宝!”她却说“不吃蔬菜!宝宝是坏宝宝!”
她甚至有些“人来疯”的倾向——当家里来客人,大人们在谈事情时,她感到寂寞了,就大喊大叫,在客厅蹦来蹦去,任我说多少遍“安静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都没用。
终于有一天,在去游乐场的路上,她太兴奋了,一上地铁就开始抱着柱子转来转去,尖叫声充斥着整个车厢。我甚至连抓住她、跟她好好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在她撞了三个人,并引起了一个小婴儿的哭闹后,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她,趁着停车,将她拽下了车,一直拉到车站的一个角落里。
我蹲下,严厉地说:“你太淘气了!撞到了三个人,还吵醒了小弟弟,所以必须下车。如果你想闹,就在这里闹,什么时候你不闹了,咱们再上车。反正咱们晚上要按时回家,你多闹一分钟,就少玩一分钟!”
大概因为我之前从未这么严厉过,宝宝“哇”地一声就哭了。她这一哭,我又心软了,但这一次我忍住没妥协,直到大约20分钟后,宝宝擦了擦眼泪,说:“妈妈,我不淘气了。”
我张了张嘴,把那句“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宝贝真棒”咽了下去,淡淡地说:“行,那我们走吧。”
一路上,宝贝都很老实,时不时地偷偷观察我的表情。我抱了抱她,但没多说话。游乐场的一天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去了。
回到家,我跟老公讲了这件事,问他:“你说我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老公只说了六个字:“该!早该这样了!”
04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夸奖式教育”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无懈可击、包治百病吗?
当孩子固执地要去摸墙上的插座,家长拗不过,让他摸了一下之后,他终于不再摸了,受到家长的夸奖。——这样的夸奖会助长他去做被禁止的事,或许只是为了停止之后得到夸奖。
当孩子长期习惯被夸奖之后,会容不得一点批评。任何批评都会受到他的抵触,使他感到委屈。——这样的夸奖会将孩子塑造成一个过度自尊、听不得不同意见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实际上,“夸奖式教育”的滥用,会导致情况失控。一岁半以后,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再大一点,开始进入“第一逆反期”,他的种种行为和意识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引导。
进入这样的阶段,意味着他需要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是什么、边界在哪里;
意味着他需要明白自己高兴不等于别人也高兴,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在自己眼里的“理所应当”,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冒犯;
意味着他需要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规则,并学习遵守规则,明白“破坏了规则要付出代价”……
此时,夸奖式教育的滥用,会使他不懂得边界在哪里,不懂得规则需要遵守。相反,家长应该为孩子设置行为的边界,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最后,我决定不再无论什么事都用表扬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了——
那些兴趣、爱好、突破自我的事情,当然还是要表扬、鼓励;
但作为母亲,我更有责任让孩子明白:
亲爱的,规则并不是“遵守了会更好”,而是“必须遵守”,如果不遵守就一定会吃亏,最终受伤的是自己。
亲爱的,有些事并不是“不去做更好”,而是一定不能做,因为没有教养的人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亲爱的,你不可以太任性,因为走出家门,就再也没有谁能像爸爸妈妈那样迁就你了。
关注宝宝“第一逆反期”!了解本文相关图画书《不用说,孩子就会听——歪歪兔逆反期教育系列图画书》。
《养娃三年,我决定放弃“表扬式教育”!》系歪歪兔幼儿早教课程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原创光荣,抄袭可耻。在转载时请保持全文完整,并注明原作者——歪歪兔情智乐园。对于构成盗用、剽窃及其他侵犯我方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我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