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姜维,伯约自从孔明逝世后已过了十二年有余,官职也在不断上升,如今已经是二品的左将军了,算是高级将领。他在孔明临终时被寄予厚望,于是他的志向和孔明基本一致,整天都在考虑着如何北伐魏国。
不过费总理的思路就和他完全相反了,在军事上他一心只想和中国男足看齐,保平争胜是永恒的方针,而且明显要比中国男足强大的多,保平争胜经常成功。他坚决反对对外用兵,并对姜维说:“我们比起诸葛丞相相差太远,丞相尚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如果有失则追悔不及。”
这方面,费祎已经到达了萧规曹随的境界。当年汉朝名相萧何逝世后,举荐曹参担任自己的职务,而曹参则投桃报李,对萧何在世制定的所有规章制度一律照单全收,不做任何更改,自己则整天没日没夜地喝酒玩乐,结果导致众多官员不满,汉惠帝面前的投诉信堆得如同小山高,皇帝虽然年轻,看到这样的情景也火了,招曹参入宫问话。
曹参见了惠帝,还是一副斯里慢条的表情,对投诉信嗤之以鼻,未等惠帝开口,先问道:“圣上觉得自己比起先帝(刘邦)如何?”
惠帝满脸通红,说:“我怎敢和先帝比较。”
曹参又问:“陛下认为我和萧丞相(萧何)相比谁更好?”
惠帝:“貌似你不及萧何。”
曹参微微一笑:“那么好了,既然圣上不如先帝,我不如萧何,以他们的能力一统天下,制定了许多安邦定国的法令,且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那我们何必也不可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条例,我们只需遵照执行现有的制度,就可确保国泰民安,何乐而不为呢。”
惠帝恍然大悟。
与小说里姜维动不动就率领几十万军队北伐的虚构情节不同,真实的情况是费祎在世时,每次调配给姜维的部队从来没有超过一万人,纯粹就是在敷衍了事。
由于受到总理限制,姜维无奈只能在西部开展自治活动。
姜维本来就是西部人士,对陇西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均非常熟悉,所以他在西部的维稳及统战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和南方的蛮族时不时搞点叛乱不同,西方的羌族在伯约的统战下非常听话,温柔的就像只波斯猫一样。
统战部长姜维的工作越干越大,到了后来,甚至连魏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士都一心向蜀了。延熙十年(247年),雍州、凉州地区的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率领部下叛魏投蜀,在当时,魏国的实力远超蜀国,而姜维能煽动对方投奔自己阵营,难度可想而知。
费文伟自蒋琬手上接过国家大任后,对内治理朝政,对外退曹爽,平西部,国家呈现出风调雨顺,欣欣向荣的情形,这里固然有蒋琬当政时的功劳,但费祎把它更上一层楼,加之与刘禅结成亲家后,费祎的名声基本上到了顶点。
于是,在一次回朝时,他劝说亲家皇帝实施大赦,以彰显帝王仁德。而刘禅同学在执政二十余年后也觉得自己的国家相当靠谱,自己虽不敢追溯尧舜禹汤,但也可以算得上是明君了,于是下令大赦天下。
不用说,众臣们都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纷纷撰文写诗歌颂费公的伟大政绩,在费公(皇帝代言人)的领导下,蜀国又一次呈现了生机勃勃的状态。
当然了,在一片和气太平,莺歌燕舞的大环境下,不和谐的声音总是有的,大司农孟光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大赦的晚宴上,众人兴高采烈开怀畅饮,酒到深处自然开始互相吹捧,费总理作为主角理所当然的是宴会的核心,一些官员不停地恭维着总理,甚至称他为当代周公辅成王,费祎开怀大笑。
突然间,大司农孟光跳了出来,把众人吓了一大跳。
孟大司农除了搞经济,对律法也十分精通,与来敏一样,他也是《蜀科》草案稿的作者之一。
他没有任何客套话,对着费祎直接开口就骂:“赦免罪人,是一件待遇不均的事,不是政治清明的时代所因该有的。衰败到极点,必不得已的时候,然后才可以考虑去执行它。如今陛下仁爱贤明,官僚都很称职,有什么即将来临的危险和困厄的处境,而要数次执行特殊的恩惠,以有利于奸诈不法之人施展自己的恶行呢?现在坏人像鹰、隼一样刚开始攻击作恶,就愈加原谅有罪的人,上冒犯天时,下违反人心。我年老体衰,不了解治国的纲领,我以为这种方法不能维持长久,难道这方法具备使人仰慕的高、美,您期望这样来显示仁德吗!”
孟部长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不给总理面子,费总理被骂的哑口无言,心中火起,不过他表面功夫天下无双,面不改色心不跳,恭敬地对孟司农说:“孟司农所言甚是,我只不过执行皇帝的命令而已,其余的实在无能为力。”
孟光看到费祎如此太极功夫也无可奈何地离去了,这事与当年孔明送女衣给仲达如出一辙,可见费祎的涵养功夫超一流。
当然表面不动声色绝不代表背地里没有作为,孟司农如此痛快发泄感情,得罪了当朝第一人,其今后的待遇可以预见,他的仕途也就此结束,再也无法上升。
除了一些小插曲,绝大部分的人还是随波逐流紧密团结在费公为首的领导班子,为建设新蜀国努力奋斗中。
高平陵事变
蜀国在建设新国家热火朝天地奋战中,而老对手魏国这几年也在风风火火地发生重大变化。
大将军曹爽自从兵败汉中后,也无心战事,只图个逍遥快活,他听信何晏等人的出谋,强行将郭太后迁移到永宁宫,其实是处于半软禁的状态。魏帝曹芳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和太后哭泣告别。
太傅司马懿一看,明白曹爽容不下任何人,于是便称病不再理朝政。此后的曹爽完全就成为实际上的独裁者,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都与皇帝的类似,珍贵玩物积攒得数不胜数,而且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
曹爽本来就有很多妻妾,之后又拼命选择佳人美女,充满府院。到后来甚至私自带走魏明帝(曹睿)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简直就是把造反二字写在脸上了,曹睿当初向他托孤,没想到曹爽连他老婆也一起托了,如果明帝在天有灵,必定从棺材里爬起找他索命。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曹爽不是弱智不会不知道这些道理,只可惜被利欲熏心,走向不归路。
此时的曹爽已是人神共怒,除了几个亲信外都是对他极其不满的,司马懿也在暗中布置除掉曹爽的计划。他自己则是对外装聋作哑,曹爽派亲信李胜前去试探仲达,仲达装疯卖傻,成功麻痹了曹爽,使得地下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前往老爸陵园扫墓,陵园名为高平陵,曹爽兄弟陪同。
司马懿一看,认为机会已到,于是马上安排发动政变。
一、参见郭太后,痛斥曹爽行径,征求太后同意下旨捉拿曹爽。
二、关闭各城门,以司徒高柔取代大将军职,太仆王观代理禁军统领职,并占领武器库,全面控制京城局面。
三、写奏折给魏帝,建议(要求)撤掉曹爽兄弟所有职务,回家退休养老。
由于曹爽弟兄都在外陪伴皇帝,因此城内的发展如仲达想象那样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所有布置,接下来就等收网捕鱼了。
曹爽在陵园接到仲达奏折,如同五雷轰顶,手足无措,战战栗栗,汗如雨下。手下诸将也意见不一,有劝投降的,也有劝背水一战的。
此时号称曹爽最大的智囊、大司农桓范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城中逃出来到陵园,极力劝说曹爽带着皇帝前往许昌,那里有足够的兵马与武器可以和司马懿对抗,桓范自己则带着大司农印章,可以调配粮草,这样看来绝对是势均力敌状态。
但是曹爽依然犹豫不决,桓范气得大骂:"这件事明摆着只能如此办理,真不知你读书是干什么用的!在今天的形势下,象你们这样门第的人想要求得贫贱平安的日子还可能吗?而且普通百姓有一人被劫作人质,人们尚且希望他能存活,何况你们与天子在一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谁敢不从。"
当司马懿得知桓范逃离京城后,大失惊色,对心腹太尉蒋济说:“智囊泄矣。”并认为政变成功无望。但蒋济对他说,桓司农是智谋之人,但曹爽就是匹劣马,会因贪恋马房里的草料而不顾远方,因此必定不能用桓范的计谋而失败。
事情果然就如蒋济所预料一样,由于妻子家小都在京城,曹爽始终下不了决心离开,当晚从一更一直考虑到五更,彻夜未眠,最后把佩刀仍在地上说:“即使投降,我也还是富贵人家。”代表着全面向司马懿认输了。
桓范一看,此时他的心情料想比曹爽更痛苦,想我堂堂首席智囊,怎么会将宝压在这个废材身上,心头真是一万头羊驼浩浩荡荡飘过,于是他对着曹爽说了最后一句话:“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我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随后痛哭流涕着离去。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多了,虽说仲达一再保证让曹爽等人退休养老,但一回京城,马上翻脸,这也是中国政治的传统剧目。当初向曹爽提议纳明帝才人的宦官张当被捕,自然而然地举报曹爽等人谋逆,于是仲达顺水推舟将曹爽一族全部灭掉,看来皇帝的女人真是不能动啊。
歼灭曹爽后司马懿独揽大权,魏帝也像当年的汉献帝一样,沦为傀儡被摆布。之前虽说是曹爽专政,但毕竟还算是曹氏掌权,如今则是被外族控制。
此外,高平陵事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事件,对魏国的历史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
夏侯霸投汉
斩草除根,是政治厚黑学的优秀传统,无论哪里都不例外。
曹爽倒台,除了本人及家族遭殃外,亲戚、亲信、门生等等,一切能沾亲带故的相关人等均无法幸免。
征西将军、曹爽表弟夏侯玄,镇守西部的雍州、凉州,堪称西北王,此前曹爽生涯仅有的一次对蜀国用兵,就叫了夏侯表弟一起上阵,足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仲达认为留如此危险人物在外地实在不放心,很可能是颗不定时炸弹,于是便召回京城,削去兵权,改任大鸿胪(文化部长),后又升任九卿之首的太常(教育部长),明升暗降。
应该说司马懿对夏侯玄的待遇还算是不错的,那么征西将军一职谁去接任呢,思前想后最后决定由老将郭淮出马。
这个人事任命顿时让一个人寝食不安起来,他就是右将军夏侯霸。
夏侯霸是魏国元勋夏侯渊的次子,平时与曹爽关系相当密切,他也是夏侯玄的叔叔。郭淮出道时就在夏侯渊手下担任司马,两人是老相识了,可不知为何,双方的关系很差,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之前有几次与蜀国的战斗中,郭淮都把自己当做挡箭牌和炮灰,冲入最前线受死,夏侯霸本就恨得咬牙切齿。这次看到司马懿诛曹爽,又让郭淮做自己的上司,夏侯霸感觉不妙,越想越怕,估计自己难逃一劫,于是决定逃离魏国。
往哪逃呢,很简单,旁边就是蜀国,快马加鞭一天就能进入国境。
可问题是,魏蜀两国敌对状态已经二十几年了,你的父亲本来就是被蜀国所杀,这些年来你对阵蜀军,死在你手上的蜀兵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双方的恩怨可谓相当深厚,现在你一个敌国的大将前去投靠,对方会给你好果子吃么。
历史多次证明,叛徒多数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个夏侯霸早就明白。
但是夏侯霸他从不担心去蜀国会遭冷落,他非常自信能够得到礼遇和重用。原因真可谓令人大跌眼镜,他对众将说:“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我保证各位后半生无忧。”
众将不信,问:“蜀国乃敌国,向来欲取我等性命,将军何出此言。”
夏侯霸:“因为我是蜀国皇帝的亲戚。”
众人目瞪口呆,全部傻眼,下巴都掉在了地上。
这究竟是神马情况,是小霸同志精神失常还是被洗脑了呢。
其实,夏侯霸说的情况还真是如假包换,千真万确。
说起来这个故事还真有点玄乎,夏侯霸有个妹妹(堂妹),在五十年前的一天外出打柴,偏偏那天猛张飞也在场,可能是命中注定吧,翼德对她就是一见钟情,于是便带回了家当了老婆(果然够猛),那时的夏侯小妹才十三四岁年纪,这事换作今天,张飞的行为就是诱拐未成年少女,绝对犯法。不过古时候成婚都很早,又是战乱年代,也不讲究那么多了。
夏侯小妹也就这样成为了张夫人,后来为张飞生了两男两女,可谓是人生美满。儿子的情况史书记载不详,连著名的张苞也不一定是她所生。不过两个女儿就非常清楚了,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先后嫁给了刘禅作了蜀国皇后。
这样说大家明白了吧,刘禅的丈母娘是夏侯霸的堂妹,那刘禅还得叫夏侯霸一声舅舅。
众人对夏侯霸立刻刮目相看,没想到老爸是魏国元勋,妹妹竟然是蜀国开国皇帝的弟妹,现任皇帝的岳母,这个无间道干得滴水不漏,实在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既然有了这层血缘关系,那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出发吧。
由于蜀道出了名的艰难,一行人又没有向导,晃了几天都没摸着成都的方向,竟然迷路了。
夏侯霸急了,再这么下去别说成都,连汉中都到不了估计就得饿死在路上。
不过此时探子已经把夏侯霸投汉的消息报告给了刘禅,刘外甥对于魏国的情况也十分清楚,所以他明白夏侯霸的动机,于是主动地派姜维去迎接贵宾的到来,姜维一路搜寻,最后在山路里遇见饿得发慌的夏侯霸等人。
见到姜维,夏侯霸就如同见到亲人一般,因为姜维也和他一样,原是魏国臣子后投降蜀国,双方开怀畅饮,酒足饭饱后姜维带着一行人前去成都面见刘禅。
后主自登基以来二十七年,蜀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总体来说治国相当不错,如今第一次有敌国大将主动来投,更是令人感到无比振奋,更何况此人乃自己的舅舅,血浓于水,亲人相见,分外激动。
刘禅设宴隆重款待夏侯舅舅,夏侯霸本来就心存感激之情来投,看到外甥如此亲近,什么顾虑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开心。
酒过三巡,刘禅忽然想起一事,便对夏侯霸说道:“舅公(夏侯渊)不幸身亡,我深感痛心及遗憾,不过他是在交战中阵亡的,不是我的先辈杀死的。”
还未等夏侯霸回话,刘禅又叫来了几个儿子,说:“他们是刘氏子女,也是夏侯氏的子孙,我们是一家人。”随即叫儿子向夏侯霸行跪拜礼。
夏侯霸在刘禅的多重感情攻势下,已经是晕头转向,什么想法都没有了,马上热泪盈眶地向刘禅表示,啥都别说了,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共同对抗魏国了。
要说刘禅对待舅舅还是不错的,马上就封他为车骑将军,这比姜维来投时的待遇好上N倍了。
鉴于夏侯霸是皇亲国戚,又是魏国大将身份来投,姜维很需要拉拢这样的人才。而眼见姜维是蜀国未来军事核心,又是同为魏国来投之人,夏侯霸也很想与姜维亲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走到了一起,这对拍档也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国演义里写夏侯霸的结局是在姜维北伐时中计乱箭身亡,此为虚构情节,非史实,夏侯霸应该是寿终正寝。且小说里对他与刘禅的亲戚关系只字未提,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
姜维就目前的形势和夏侯霸进行探讨。
维:“如今司马懿已经把持魏国国政大局,你觉得他之后的行动会是怎样,特别是军事方面,有没有可能出兵征讨别国的想法。”
霸:“仲达刚夺权,内部事务一团糟,正在紧急处理中,短时间内没有精力去考虑出兵与他国战争的。”
维:“那魏国现在有没有什么非常强悍的猛将,需要值得注意和防范的。”
霸:“猛将的话双方都知根知底,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就是国内有一个后起之秀,需要格外当心。”
维:“哦,是谁?”
霸:“此人姓钟名会,是太傅钟繇的幼子,年少时聪慧敏捷异常,据说五岁的时候便被蒋济(太尉、司马懿心腹)认定为非常人,现任中书侍郎,与司马师兄弟关系密切。他才华极其出众,虽然现在才二十五岁,今后如果被他管理魏国朝政,将会是对蜀、吴两国的巨大威胁。”
维:“好的,我会记住这个人的。”
事实证明夏侯霸的眼光很准,十四年后就是由钟会担任大统领挥军西向,最终灭掉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