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在电脑中整理了一部分以前记的日记,是原来手写记的,现在整理到电脑文档中。偶尔在电脑中又翻到了一部分,这个事还真忘了,原来在这里还有一部分记存,本来是查看以前的照片,翻看有些被遗忘的文档,从里面发现的。早先记日记基本都是手写的,也是断断续续,很不全,平时能静下心了会记些,大部分时间还是坐不下来,懒一懒就过去了。
没事的时候翻看这些日记,也很有意思,看看早先的自己在干什么。发现大部分经历都在记忆中消除了,重新翻开来看,它们就像一个个探头探脑的小调皮,重又回到了脑海中,但有的事就彻底忘了——原来咋还有这个事,如果不是有这些文字在确定着是自己写的,还真不知道它的真实性了。
人的记忆不断有新的来涌入,同时又有更多的无用或旁枝末节的不断被遗忘,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生活自身的需要,头脑中不可能把所有经历过的影像都留存住,要不断腾空,一方面给新记忆留下空间,来不断补充,一方面要轻装上阵,边经历边丢弃。就象黑夜里照手电筒行走,往前面看,有光亮的一团路面,走过后,后面的路面又隐在了黑暗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老旧,可能记忆的丢失会更快些,但能留在记忆深处永不忘掉的,往往会是影响自己最深刻的东西,就象酿好的美酒,放的时间越长,越醇香。
还真有生活很用心的人,留下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一位老民师在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记录日常开支的习惯,一生积累了几大摞开支记录,这事被原来一位记镇史的老同志写入了镇史,从他家改革开放前的一周生活支出和现在的生活支出做对比,来感觉现代农村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际上在当时写日记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想法,只是心闲的时候坐下来写写鸡毛蒜皮陈谷子烂芝麻,但现在自己能看到了,尤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感受一下早年的青涩和莽撞。所以能坚持写还是要写下去,就象给自己备了一台记忆机器,帮着自己记住遗忘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