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同时代的人的爱情方式是不一样的。我的上辈人,现今基本是八十左右的老人了。他们的相识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介绍。介绍人一般首先会把对方的基本条件告知的:做什么工作、多大、多高、家里有几口人、家在哪里……然后照片一递。各方面感觉还好,就见见面,处一处。我猜,除了文艺青年,大多数平凡的青年男女们都不会死去活来的恋爱一番才结婚的。那时候,大家就是奔结婚去的。其实也简单了。结了婚,就开始过日子了。没有恋爱的激情,便没了恋爱的痛苦。反倒是现实平安的。一辈子,再吵再闹,都是一家人,这个大前提是不会变的。女人们照顾着男人,同时也管理着男人。男人们,开心不开心的,这个被管理角色是不会变的。一切都那么理所应当的样子的。仿佛从来都是,仿佛永远不会有什么变故。都是他爸爸他妈妈了,还能出什么妖蛾子呢?当然,也有例外,离婚的,但是极少。
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介绍认识的。成了一家人后,妈妈千里迢迢跟着从部队转业的爸爸离开我的姥姥姥爷,来到完全陌生、没有任何亲人的贵州。六十年代的贵州,完全就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我猜,来之前,我妈妈听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地名吧。那时的人非常单纯,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选择这一词吧。一纸令下,年轻的爸爸和更年轻的妈妈,带着刚刚两岁的大姐姐(已故)、抱着仅仅出生两个月的小姐姐,义无反顾地就跟着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无法想象当时的场景了:大包小包、两个婴孩、硬坐火车几天几夜、中途还要转上几道车。除了狼狈、辛劳、紧张,甚至沒精力去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我猜路途的艰辛,已给年轻的妈妈烙下深深的恐惧,以至于让妈妈一别十八年后才回老家看望姥姥姥爷)。好在,到了贵州才发现,住在一起的,都是怀抱着婴儿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转业军人和他们年轻的妻子们,也算是一种聚众的温暖了。相比分到县里的,能留在贵阳的又算是运气好的了,小时候,印象中,父母永远是忙的,忙工作忙家务忙孩子,疲惫加上物质条件的匮乏,除了累就是累。脸上永远是紧绷绷的。感觉生活开始轻松,应该是我们几个孩子陆续工作之后,父亲开始去打打网球了,妈妈还是永远有做不完的家务。但是脸上的笑容多点了。等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小家,忙于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估计父母终于算是开始属于他们的生活了。被管理的爸爸,总是被妈妈各种批评着,难得有一件事让妈妈满意的时候。等到父亲查出患病后,妈妈虽然生活上把爸爸照顾得很好,但是批评也更严厉了。以至我感觉病中的爸爸苦闷而郁郁……在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方面,我不得不去陪伴孤单的母亲,一方面,心里其实很怨恨母亲的,觉得父亲这一生,真的没有享有过温情,更没有过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