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
今日看新闻方知,《读者》自1981年创刊至今已是40载春秋,这个见证并陪伴一代代读者成长的小薄册子,在国内已累计发行21亿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不愧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不知不觉,影响了几代人的《读者》已是中年,厚德载物,与时俱进。
《读者》是我和女儿共同的良师益友。
我的学生时代,《读者》还叫《读者文摘》,月刊,3元钱一本,那个年月,期刊品种很少,常见的似乎除了《故事会》就是《读者文摘》了,相比较而言,母亲更支持我看《读者文摘》。每月学校发放自订期刊时,同学们都围在身边排队,等待一睹为快,那一刻,我是班级最受欢迎的人。乏味的学习之余沉浸在《读者文摘》中,如涸鱼回到海洋,系网之鸟飞往森林。
女儿上学那时,《读者文摘》早已更名为《读者》,且改为半月刊,学校门口就有报亭出售,看《读者》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待她高中毕业时,家里收藏的《读者》已摞成小山,把它们一并送给我的好友,她家有女初长成,如获至宝。
书无论新旧,赠予爱书人都是最好的礼物。
《读者》创刊四十年来,在商业大潮风起云涌,纸媒日渐消失没落的今天,始终如一,坚守笃定,以宽容友善的温情慰藉人心,以优美灵动的文字浸润生命。并与时俱进,微信公众号、百家号、读者App等数字化阅读应运而生,方便了各年龄、阶层的读者,粉丝没跑,只是换了阵地。且更为惊喜的是在上海已有了实体店——《读者》书店,满足了不同需求的读者。
读者,是一种情怀。
木心曾说: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心灵的抚慰,得以歇息,摆脱琐碎庸碌。
《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无论是凝练的卷首语,还是人生百态的哲理散文,都适合反复阅读。墨色飘香,润物无声,书里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这么多年,《读者》依然是枕边书,当生活疲惫、缺乏新意时,捧读《读者》依旧动心,就算生活一地鸡毛,也能诗意栖居。
衔文字结巢,与书同眠。
在自媒体还没出世的年代,《读者》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回忆。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那个陪伴我整个青春岁月的《读者》,期待与你上海再次相逢。
《读者》,四十而立,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