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一部《无问西东》的电影,勾起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怀。四个不同年代的爱国故事、爱情故事,讲尽了时代和人心。这还不够,结尾又着实让人的情绪再次升华,揭晓了片中23位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王国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冯友兰,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朱自清,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陈寅恪西南联大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钱钟书,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沈从文,西南联大中文系副教授……
很想把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都记录在这里,就像当时在影院,每个人都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直到荧幕上最后一个字隐去。时至今日,民国时期还是被很多人称之为“黄金时代”,影响深远的名人也远不止于此。让我们震撼而感动的是,在那个如此动荡不安的岁月,教育却依然大放异彩,人才辈出、繁星璀璨;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进步青年思想解放、追求真理、热血报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致青年书》这本书,就是民国时期教育家、出版家、《辞海》首任主编、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写给青年人治学治事恋爱的箴言。这些经验和见解,历经岁月的沉淀,到今天仍然适用。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治学、治事、恋爱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书中倡导青年要具备“愉快的心绪、豪爽的气概、勇敢的精神”,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本书是继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之后,又一民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智慧。无论是对解决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困惑,帮助他们打开读书学习的视野、建立做事的负责态度和正确的恋爱观,还是对各年龄段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族教育,或者对成年人在最重要的“三件事”上的人生态度等,都有很大启发。
01从无字处读书
“十年寒窗图破壁”。读书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必经旅程。书中认为,我们要读的书大概分为三类:修养、知识、娱乐。而“批售知识本是现在学校的主要职能,”不过,“你们对于学校,只能看作购备工具的地方,这些工具的利用全在你们自己。”
我深以为然。在不同时代的青年身上,一定有着各自时代的成长烙印,但对于求学之精神,自古以来相去并不甚远。从当年自己的青春年少,再到女儿的如花似玉,我们无一例外,在适当的年纪报名上学、考试、升学,求学的经历何其相似;但教育的体制、学校的环境、学习的条件,包括学习的内容,又有诸多的变化和发展,只有“学校教育”这一根本没有变。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家、教育者的打磨,无疑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普适性,对每个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中获得必备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但也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只是“工具”,比如说,书写运算能力,能让我们与人沟通、能应对柴米油盐的生活问题;取得的大学文凭,是未来谋求职业的敲门砖等。同时,我认为,学校还相当于我们积蓄人生能量的补给站,在这里得到知识的动力、也会得到精神的动力,有的人因此立下远大的志向,有的人选择踏实努力的生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你的母校、你的同学,你的青春岁月,都会成为未来人生的能量源。
“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年易老学难成。”每个人都会告别校园,目送渐行渐远的青春,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希望自己的“工具”越多越先进越管用越好、“能量”超强越持久越阳光越好,那如何获得呢?
只要细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给出了答案:“倘若你能将读书的范围扩大,把自然界、人事界的一切现象当作教科书,而时时以精锐的眼光、忠实的态度去观察它、研究它……也可以对于社会乃至对于科学有特殊的贡献。”“简单说,在实际生活中继续不断所获得的学问才是真学问,把所得的学问应用到生活上而能使生活日新月异地改进,才算学问的真价值”。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增广贤文》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周恩来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
伟人先贤的智慧,都在启示我们、特别是青年,社会现象包罗万有,人生是一门大学问。走出校门,才是真正求学问的开始,而不是求学问的结束;走出校门,你求到的学问才可能有用武之地,并持续迭代。否则只是“象牙塔”里的学问,纸上谈兵不行,叶公好龙也不行。
青年人要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终身学习,方得始终。
02 世界上最尊贵的人是他能自食其力。
舒先生在“关于治事的几个问题”中写到:我以为无论你现在家境怎样,离开学校。必得设法自食其力,不可依人做寄生虫。世界上最尊贵的人是他能自食其力。
罗·科林武德说:“真正的自由属于那些自食其力的人,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作为的人”。自食其力,简单地说就是自己能养活自己,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我对这4个字特别有觉悟。在小学5、6年级的时候,哥哥参加一处招工,担心被人顶了,父母也硬着头皮想求人帮忙,结果被各种为难。当时我就立下了“远大”的目标:“将来一定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工作求人”。后来偶然读到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成了我恪守一生的座右铭。所以,16岁就考上了中专,可以省去高中三年的功夫、三年的费用,毕业分配工作,来到边疆小城。尽管现在觉得这学历低得可怜,也通过其它学习方式尽量弥补,虽有遗憾、但是也并不后悔,自食其力就是世界上“最尊贵”的人。
2019年,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成”式的巨婴啃老,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无论是精神上的依赖于人,还是物质上的依附于人,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青年阶段,尤其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做事做人方面,可以借鉴舒先生给孩子的嘱托“慎、密、坚、贞”。慎是谨慎:不论做事讲话,要谨慎,要考虑,不要任性。密是周密:遇事要放大眼光,想前想后,有计划,有办法,不要随便乱干乱说。坚是坚定:一件事经过多方考虑,决定方针之后,便要抱着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做,不要畏难,更不要见异思迁。贞是贞洁:无论做什么事,要都尽责任,办到于心无愧,更要时时反省,发现有于心不安之处,须立即改正。努力做到这4 个字,自食其力,回馈社会,创造幸福人生。
03恋爱是有条件的
关于青年人的爱情,舒先生在书中写到,《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与男女并举,实在是因为这两件事在人类生存上有同等的价值。青年对于恋爱问题感兴趣,是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是必然的事实。但恋爱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性情相合,志趣相投,知识相当,中国的成语为“志同道合”。
这个“条件”,在我看来,简直是对青年人、对所有人的金玉良言。昨日看了一则新闻,一个年轻男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去医院看病,发烧、呕吐,怀疑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医生很有经验、很负责任,逐一入检查他的各种症状,越查心里越沉,最终确诊为HIV阳性。这位医生随后发了一篇长文,再次为人们敲响警钟。
青年思想活跃、观念开放,行为尚不稳定,在爱情面前有时会理想主义、有时会英雄主义、有时也会被欲望主义占了上峰。据一份针对我国34座城市高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0.5%的学生接受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67.1%的学生愿意接受婚前性行为。据媒体报道,仅2018年HIV患者增加4万人;大学生患者8年增长37倍。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经不仅是关乎青年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等问题,甚至是生命安全。
舒先生说“一般青年之相爱,往往以外表的一时的条件如:容貌、财产、言语、姿态为决定的因素”。这恐怕也是现在不只青年的一种“通病”。在意表面的条件,多过相互内在的了解,甚至只在意表面的条件。《来自星星的你》里面一句“漂亮就行”的台词,还有“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金句”,
都暴露出了某些赤裸裸的社会现实。离婚率居高不下,这是很大的原因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有“门当户对”的说法,有些人认为这是糟粕、是门第之见。其实不然,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一个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从呱呱落地、一直到长大成人,养成的生活习惯、思考问题的方式、消费的理念等等,基本上根深蒂固。不同精神长相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融合。所以,真诚祝愿每一位恋爱的、准备恋爱的人,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且爱且珍惜。
舒新诚先生饱读诗书,又久经沧桑,一生坚持“勤学问、重信用、负责任、有计划、用钱有方、待人诚厚”的做人做事方针。他贴合自己的切身体悟,以《致青年书》为青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治学、治事、恋爱,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对其父母也是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指南,对每个人“好好地成为一个人”也有其助益。本书的根本思想、精神和方法,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暗淡,就像舒先生身处的那个已经远去的“黄金时代”,总能给人以启发。
本文版权紧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