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喜欢的科目读起
越是不喜欢、不拿手的科目,越需要每天反复多看。可是孩子偏偏念不下去,就是勉强开始读,也因效率不高,而更觉得自己不行。这种恶性循环,最令父母头痛。
可是由于父母内心焦急,总觉得不行的科目需要加强,于是每次都让孩子先从这些科目开始读,这倒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了。 英国有一家采取开放计划系统的学校,每天早晨让走进教室的学生,先从自己想读的科目开始读。所谓想读的科目,大多是孩子喜欢的科目,得意的科目,因此,读起来自然又快又顺利。等孩子两三下就把功课做好,并得意洋洋地拿去向老师显示成果后,才转移到下一科目。 做完得意科目,进入不拿手科目时,如果中途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老师也不会让孩子满脸忧伤地趴在桌上,反而会让孩子站起来到处走走,看看同学做功课,让心情转换一下,才再度回去面对问题。
如果学生实在受不了,想要放弃时,老师会立刻问道:做得怎么样了?。 我们的学校,目前要想这样做也许不可能,不过在家里,却可以充分活用这种想法。每天做功课时,先让孩子从拿手的科目开始做,其次再趁着顺利的余势,转入不拿手的科目,一定能够大为提高用功效率。
讨厌的科目,不妨由简单处做起
每个人最不愉快的,莫过于有人让他们做自己讨厌的事。既然没有心情去做,当然效率不会高,同时也更不愉快,最后甚至觉得去做这件事非常痛苦,结果干脆放弃不做。孩子就算不至于讨厌做功课,至少也不算喜欢,碰到他们讨厌的学科,很可能一看到课本就想逃跑了。
因此,如果不想点办法,却硬要勉强他们读,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讨厌这科目。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建议你让孩子从非常简单的地方开始做。 本来所谓“讨厌”这种情绪,往往是由一部分原因引起,而扩大到全体的。因此,必须由某个地方下手,把这种关系切断,所以有必要从简单会做的地方开始用功,也就是先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反感。假如顺利的话,反而会使孩子转变情绪,即使讨厌的科目,也渐渐变成喜欢的科目。
成绩退步的孩子,请用“倒回学习法”
成绩退步的孩子,请用“倒回学习法”。 孩子的成绩退步,或跟不上进度时,父母往往被现在的现象所蒙蔽,而希望孩子能超越“现在”,早点进步。于是一味采取“前进学习法”。以便迎头赶上。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总是不断往前进。 其实对于成绩退步的孩子来说,这种“前进学习法”,只是徒然使不懂的地方累积得越来越多,一点帮助都没有。
孩子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从现在不懂的地方,一一倒推回去,检讨前面的阶段,这种“倒回学习法”才能找出症结所在。 有一位名叫普雷西的学者,提倡了一种叫做“分枝方式”的方法。就是当学生无法解答一个问题时,便让他们做比那个问题更普遍的问题,如果还是不行,就再给他们更基本的问题。正如树枝由末端渐渐倒回分枝,再至主干,追溯出问题的根本,找出毛病的“病根”所在一样。 根据这种方法,用“倒回学习法”找出不懂的原因,克服之后,便能很快地回到“现在”的进度里了。
如何防止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粗心大意,不信,看看他们的算术考卷就知道了。 明明有实力,却为了一点疏忽而无法提高成绩,对孩子不用说,一定很难过;对父母来说,也觉得非常遗憾。因而要孩子去补习,以便多练习做试题。可是,多接受模拟考试,并不能防止这种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 疏忽的原因,其实在于太钻进问题的细小部分,也就是被问题淹没了。 以算术来说,如果精神太集中于细小部分的计算,结果反而疏忽了几位数或小数点。
因此平常明明会做的题目,到了考试的时候却答错了。正如有一句俗话说“见树不见林”的现象一样。 对于经常犯这种粗心大意毛病的孩子,与其让他们多接受考试的机会,不如训练他们在平常读书时养成“见林”的习惯。例如,当他们练习计算时,先让他们对答案的方向心里大致有个谱,也就是先让他们“看见森林”其次才让他们仔细看每一棵“树”即进入细小部分的计算作业。这样做相信对孩子必会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