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朋友家儿子方才一年级。有次陪他在球场玩,小朋友热情向我转述某部动画片的内容,情节介绍得碎片又离奇,我分不清哪些是原本的内容,哪些是小朋友发挥想象力添油加醋出来的内容。
我的分不清也来自于我的不愿听,不愿专心听,这样的态度让他的情节介绍更像是自言自语——我反应过来这是他的孤单。
我和另一个朋友说起这个细节,他反问:你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
这个反问我想了很久,想起很多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事。
在年纪尚小的时候,谁能知道自己孤不孤单呢。至少我是到了12、13岁,才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姐姐或哥哥,那是一个会在前面引导我的人。
渐渐的独进了脾气,便忘掉了这些感受。
旧事重提,是因为老妹决定了要二孩。
在新中国,生孩子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人伦问题,有时政府要求你多生,有时政府命令你少生,到了现在,政府又允许你稍微多生一个。
而每一对家长都知道今天多生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是一场赌,赌自己未来许多年得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时间,更重要的,足够的收入!
这对她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可是除了这些经济账,生孩子还是一个人基本的人伦权利。
前几天等电影开场的时候,旁边一对母子,小朋友相当着急,当妈的相当不急。小朋友有急的理由:别人都去影厅门口检票了!当妈的也有不急的理由:还排着那么多人,晚点进去又不会没座位!
被娃催得烦了,妈说了一句:“你急个球啊!”转念觉得这话不妥,补了一句:“要学会等待。” 可是第二句依然不比第一句高明,她儿子五六岁的样子,完全没有人生阅历的小孩,如何来听懂这句“要学会等待”?
即便是优秀的父母,也总会有些时刻忘记面前的小孩只是个小孩,成年人那种说话方式,那种提炼总结,他不懂的。
成长中太多事是由体验学会的,一堆小孩在一起,相互该怎么共处,如何分享,不是靠语言沟通不是靠文字描述来学会的。
另一个缘由,在传统中文语境中几乎是个空白。
还保存着“纽约的人”中的一段:
“I’d always wanted children, but I just never met the guy. So I decided to go to a sperm bank. I started trying when I was 42, and I had her when I was 45. People always ask me if it’s hard being a single mother. I say: ‘Yes. But not as hard as it would be if I didn’t have her.’”
为最后一句献上所有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