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小寒,天气越来越冷,而年味,却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筹划春节前的卫生大扫除。不由想起那些年里,母亲扫房时忙碌、刚强的身影。
一
小时候的扫房,是母亲心中的大事。俗话说得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对于扫房的具体日子,并无特别遵循,但是一定会在入了腊月,选择一个大晴天来扫房。
扫房那天,母亲通常起得大早,架火烧炕,熬茶热馍,把放寒假想睡懒觉的我们早早喊起来。那时,离开冬天的热被窝,是多么不情愿的事呀!可又不能违背母亲的指令,穿好母亲烤热的棉袄,一个骨碌,便翻下了炕头。
母亲把被褥挪到里屋,卷好炕上的羊毛毡,挂在门外的铁丝绳上,拿起木棍,“嘭嘭嘭”地抽打起毡来。从上到下,正面反面,母亲敲起的密集响声,在冬日晴空下,传得又高又远。落在屋檐上的麻雀,“嗖”的一下,都飞得没影了。
塔木素的家,常年烧的泥土灶火和煤油灯,早已把房梁上裸露的椽子桁条,以及高处的墙壁熏得黑黄。家里有一把很长的鸡毛掸子,是父亲收集鸡尾上的棕黄色羽毛扎结而成。还有一个长条高凳,是盖房时砌墙抹灰用的那种。母亲围着花头巾,矮小的身子站在高凳上,顺着墙沿,有力地挥舞着鸡毛掸子。
我站在地上,仰望后背挺直的母亲,感觉母亲那么高大,那么能干。
扫房时,家里院外和犄角旮旯之处,都是母亲的战场,就连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都会整理得有位有序。她乐此不疲地腾空所有箱柜,用抹布里外擦洗干净;把盆碗筷碟,按大小码好,放在大蒸锅里用碱水煮;又翻腾出红木箱里的衣物,挑出可以改用的旧衣,拆洗后翻新,便是我们过年的新装。太破的衣服,她用细密针脚,一把剪刀和自制的面糨糊,缝补成漂亮的拼花褥面和椅垫,细碎余料,又给我们做成了鞋垫。
那时候没有电,更别提洗衣机和烘干机了,我们都尚小,家务活全凭母亲的一双手和使不完的劲。那时候的冬天也极冷,家里的被褥都是厚墩墩的驼毛芯子。母亲拆了一大家人的被褥,从供销社院子里挑来一桶桶井水,坐在地上的小板凳,不停地揉搓。一洗,就是大半天时间。
母亲洗好的被褥单,挂满门前的几道铁丝绳子,不一会儿,就被寒风冻成硬邦邦的冰帘了。我和小伙伴们,常在冰帘里躲来藏去地捉迷藏。
扫房那几日,母亲爬高上低,从上往下,由内到外,把个家打扫得干净整齐。收拾完家里,母亲又去清扫门前的院子、扎干垛四周和鸡圈里外。她给鸡窝换上新的麦草,把鸡粪都装到旧麻袋里,开春施肥用。
那时的家,很破旧,很贫穷,但很温暖。母亲卖力地扫房,恨不得把旧年的穷日子赶走,把过往的不顺利和不开心,也统统赶走。让儿时的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厚实的母爱和追光的力量。
二
搬到驼城后,我们的家,在南梁坡西边的菜窖上面,住上了里外套间的新房。家里不再烧柴火了,用的是烧炭的铁皮炉子。几个小姊妹也长大不少,分别上了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扫房时,母亲不再大包大揽,擦玻璃、扫地之类的小活交给了我们。母亲再也不用去挑水了,我们四个在家的小姊妹,借来邻居家的大铁皮水箱车,去三道桥的水井拉水。上坡时,经常遇到陌生的好心人帮我们推车。现在回想起这些,湿漉漉的水箱车就在眼前,心里,还是热乎乎的。
拆洗被褥的大活,依旧是母亲的。她把压瓷实的驼毛芯子拆开,手撕成一块块松软的驼毛片,之后摊成薄厚均匀的被褥芯。戴上顶针,用粗针白线,一针针,一行行,给我们缝好又软又暖的被褥。
1983年,我们搬家到了鹿圈山下五姐单位分的新房。这次的新家,有大门、有独立的院子,有过道,还有三间卧室和两间凉房。母亲带着我和妹妹,睡在后屋的大炕,三个姐姐睡在东屋的钢管床上,西边向阳的房间,是哥哥的。生活,感觉富足了好多。
每年扫房,依然是母亲心中的大事。好在随着姊妹们长大,家里扫房的队伍壮大了许多。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喜悦和期盼,扫起房来劲头十足的。因为扫房,意味着就要过年了。
只是,我们再怎么干活,扫房那两天,母亲仍然早早起床,忙碌不停,仍然乐此不疲地忘了自己。
三
兴许受了母亲的影响,后来的日子里,有了小家的我,每年扫房,也成了我心中的大事。仍然在腊月后,选一个大晴天,按着母亲扫房的样子,把家里彻底清扫干净。再后来,小家扫房的事大部分交给了家政公司。但是扫房在我的心里,如一坛陈年老酒,伴随着漫长岁月,弥久醇香,甘甜无穷。
为人妻母的我,逐渐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知道,父亲走后,她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即使天塌下来,她也要顶住。她要通过扫房,剔除生活的沟坎,扫出家里的亮堂,给自己生活的勇气,给我们生活的希望。她要带着儿女们,去追寻人生路上的洁净和光亮。
母亲的家,在拆迁前空落了近二十年。但是母亲每年都会在腊月里,选一个大晴天去扫房。她佝偻着腰身,蹒跚着脚步,架火生炉,抹这擦那,在自己家里住个几天。直至2015年,母亲响应政府号召,第一时间办理了房屋拆迁手续。
扫房,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驻扎在心底的情结,是对这个家深深的眷恋,是对过往岁月的除陈纳新,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母亲言传身教,教会我们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教会我们清扫心房的垃圾;教会我们在生活的阴暗处,学会寻找光芒。
而今,九十高龄的母亲,因为一场突发重病,住院已近两个月。但她仍然用惊人的毅力,战胜昏睡了二十余天的自己,开始学着坐立,学着自己吃饭,学着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她可以清楚地认出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会满脸慈爱地,单手帮我戴好脱下的口罩;她会随着我的言语,满眼灵光,迅速去看窗外的景物。她僵硬麻木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还会时不时迸出几个字,让儿女们欣喜若狂,满含热泪。
母亲大半辈子,都在为儿女们扫房。这个新年,相信在儿女们的守护下,母亲还会像以前的样子,扫去病痛的折磨,扫去生活的阴霾,还自己明媚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