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三月,此时的阳光,和一千多年前一样。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花红柳绿、阳光灿烂、游人如织、还有人在春游时写诗。比如这首: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大唐天宝年间,当朝显贵、炙手可热的杨氏兄妹从北边的大明宫出发,车马队浩浩荡荡,到城南的曲江春游。杨贵妃和她的两个姐姐,一行三人在水边设宴赏春。他们身上的衣服和头上的首饰,哪怕一个小小的珠钗,就抵得上边缘地区一个县城的税赋。宴饮异常豪华,皇上对他们十分宠爱。丽人们的生活,处处显示着骄横跋扈的神态,就连他们的哥哥杨国忠,别人也不敢随便得罪他。
春游中,诗人直言不讳,指出了玄宗“赐名大国虢与秦”,过于宠幸杨氏兄妹的事情。旁边有人劝诫,说话声不要这么大,小心当朝宰相杨国忠不高兴,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有赐名,和宰相杨国忠是没有关系的,千万不要这样说。后人评价,杜甫的正直不讳,都能赶上史学家司马迁了。可见杜甫被人们称作诗史,果真是名头不虚。
诗人用细腻的叙事手法,描绘了宏大的游春场面。只写丽人们的游春情形,却达到了没有一句讽刺,处处显示出讽刺的意味,没有一声感叹,语言间透露出感叹的气息。让人们看到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此时春游中,不止是丽人们,整个朝廷,乃至整个大唐,都沉浸在盛世繁华之中,完全忽略了北方潜藏的危机。
年轻时的玄宗,一扫当时外戚专权的风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力和勇气向天下百姓证明了一个年轻皇帝的雄才伟略。一手打造了开元之治。随着大唐国力的不断上升,一切事态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此时玄宗觉得,自己打下了这片江山,现在是享受的时候了。
于是,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天宝初年,杜甫考进士落榜。他一直在长安,到处拜访名人权贵,寻求着上书玄宗的机会。天宝十三年,玄宗在太清宫朝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献上奏赋三篇,玄宗看了很惊讶。让他先待在集贤院,安排宰相考试文章,授予右帅卫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向玄宗上书奏章,希望玄宗重用他。
元稹的《连昌宫词》里说“开元年间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开元年间的宰相姚崇宋景离开,朝廷要务渐渐被杨氏兄妹把持,军事要塞被安禄山掌握,他们在朝廷也混得如鱼得水。玄宗只见眼前的繁华,沉浸于歌舞中。
这时候,杜甫的《丽人行》是讽刺,也是劝诫,更是对玄宗的忠告。不知玄宗看了,会不会触发他的危机感呢?
有人说,如果我能穿越到唐朝,我一定会改变安史之乱的局面,重新书写大唐的辉煌历史。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穿越者能改变玄宗的性格吗?能改变外戚后宫边疆都在朝中争权夺利的局面吗?
历史没有如果。就像我们现在看《丽人行》这首诗,无法完全想象当时的情形。只能为他们哀叹,然后吸取教训,时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方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