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问我,三十多岁了还能学习写作吗?我看你经常给平台写文章,你肯定不用上班吧?你老公肯定很能赚钱! 你真幸运!当了妈妈还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没有那天分,也没那条件。
我想提问者脑中存在着诸多的假设:写作需要天分,写作需要不缺钱不缺时间的条件,写作是一种无用的消遣,三十岁能力已经基本固定了很难再有改变。
其实我有固定的工作,老公并不很支持我花太多心思写作。我的时间大都是碎片化的闲暇,但我经常听听大咖们的写作课程,也买一些指导书来练习;以前我只会写日记随笔,现在我会写点产品文变现;这并不能证明我很成功,但让我觉得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很开心。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终身成长》,发现原来自己在能力提升的领域具备她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厉害了!)
作者认为,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心中有这样一种理念: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天才也需要全身心的努力和无穷尽的策略才能成功;
而相反地,有人更认可"能力天赋"的概念,他们认为“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 。举个书中提到的例子: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乌龟努力也可以赢得比赛。但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可能只希望当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少睡一会儿就是了。(要当一只如此努力的乌龟?还是算了认命吧!不要和兔子去赛跑就行啊。)成功和挫折都会给人贴上标签,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02.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人们在个人能力拓展、人际交往、教育教学方面的表现,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它们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优化我们的教育模式。
卡罗尔•德韦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通过数十年对成功的研究,她发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力量,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作出改变。2017年9月19日,卡罗尔•德韦克摘获了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教育研究奖”,奖金为3000万港币(约38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的金额。
03.
回到《终身成长》这本书,既然作者高度肯定成长型思维的力量,是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先给自己归类一下摒弃固定型思维呢?
作者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都同时拥有两种思维模式,只是表现在不同的领域。比如我虽然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对待伴侣和朋友的态度上,就存在着固定型思维的局限。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即刻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谐相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亲密关系中,他们通常认为:只要相爱就不需要再费力做任何事情。由此可以得出:
1. 如果你需要为其努力,说明它注定不属于你。
这就是说:相爱的人应该心有灵犀,彼此知道对方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对一切意见统一。
现实中我好像就是这样想的啊,相爱的两个人就是要像住在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才行(也不知道有没有,好恐怖)。如果什么都需要我说出来他才能有所行动,那简直就是一点都不懂我!一切行动要高度统一,同进同退,我批判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最好不要正好有拥护的想法,不然就是三观不合!没法过了!
2. 出现问题就表明性格存在缺陷。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面对冲突时候会选择责备,责备对方或者责备自己,而且会认为这是性格的缺陷。(那么就是无法解决的落!)这会让他们感觉到愤怒并厌恶自己的伴侣,对问题选择无视和逃避。(就这样了将就着过吧,过到哪天算哪天!)如果我们选择责备自己,对方的任何言语和行动都将被视为对我们的否定性评判。(请注意,雷区! 爆炸!雷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看到伴侣身上的不完美,但依然认为他们的恋爱关系是良好的。他们认为双方需要努力才能进行正确的沟通,才能发现并解决不同的期待和想法。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我们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可见,在一段关系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能让你摆脱责备去理解问题,并尝试共同去修复它。
作者认为,正因为人们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无需去否认这个事实。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去弄明白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事件和情景让我们觉得能力、性格是固定的,证明自己比发展自己更重要?
04.
了解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优势,我们当然希望做出改变。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指出,这种改变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接受 : 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
2. 观察: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失败?批判?任务的截止日期?他人的反对?
3. 命名(谈论分析):固定型思维模式被激发会带来什么影响?(注意啦!我脑子里的顽固2号又跑出来啦,它要开始作怪了,可能会把这个事搞砸)
4.制服它。这些标签到底重不重要?可以撕掉吗?
5. 设立成长型目标:(记住,不要标签)
对我来说,今天还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我周围的人呢?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施这个计划?
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需要做什么?
05.
作者在《终身成长》中还告诉我们,家长的评判性的言语都将给孩子贴上固定型思维的标签。
敏感地孩子们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这份爱,他们拼命去成为标签塑造的那种人。为了避免传达错误的信息给孩子,作者也建议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稍作总结:
1.进步时表扬的技巧:
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你的进步证明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的方法凑效了√);避免对孩子智力和才能做出评价。(你非常优秀,你简直是画画天才×)
2.受挫时安抚的技巧:
避免从智力和天赋方面安抚,他们会更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我知道其实你可以做到的,下次一定可以×);给出建设性的批评。(这个作业是有点乏味,但乏味的事情可以锻炼人学习集中精神√)
3. 给孩子犯错和展现自我的空间:
给孩子建立目标时,不要企图塑造一个聪明、有天赋的模型;要尊重孩子的兴趣、性格、欲望和个人价值。
4. 创造一个友好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不怕批评,相信有成长的潜力,会得到父母的帮助。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分析孩子不能成长的原因,而是帮助他们成长。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06.
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人与人之的差异不在于天赋、智商和能力的高低,而在于思维模式。你想改变,就去努力改变。
撕掉你身上的标签—也不要把它贴到别人身上去。
“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让人拥有更丰富的生活,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开放的人。”—— 卡罗尔·德韦克
你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