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写一些关于父亲的文字。
原本我想写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思忖再三,决定还是把“好”字改成“称职”吧!
于我而言,包括普天之下的大多数父亲,能够做到称职已属不易,根本不敢奢望谈好。《傅雷家书》勾勒出的“完美父亲”形象或许只是停留在书本中,“别人家的爸爸”永远值得人们矢志追求。
以前读过一句话,一个男人真正的长大,是从学会做父亲开始的。成为父亲,不仅是一种角色的转变,更主要的是人生态度和生命责任的加持。而转瞬间的角色变换,定难完成这一神圣使命。
时常,我会回忆起第一次从医生手里接过儿子的情景。经过产房外长达一天一夜的焦急等待后,当医生将孩子包裹着交到手中时,那会儿的自己完全处于一种梦幻般的状态,激动、忐忑、兴奋、快乐等等,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描绘初为人父彼时彼刻的心境。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艰辛的。以前住在农村,常听大人们训斥不听话的孩子:“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多不容易啊!”那时听到这话觉得好笑,现在想起这话觉得心酸。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养育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小伙儿,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压根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所能指代的。
在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和状态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唯恐出现一丁点儿的差池,到之后的慢慢懈怠、逐步放低自己的预期,再到现在的得过且过、差不多凑合着就行,不知道是岁月的蹉跎迷糊了我的眼,还是生活的重担压垮了我的腰?
人们在致敬父母之爱时,习惯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来表达,高山大海皆含深情,血浓于水根叶相连。最近我看到这样一段话:
真正健康而美丽的人格,一定是雌雄同体的。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莫过于英气逼人的母亲和温情脉脉的父亲。
在父亲的角色扮演中,柔软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展示的。古人创造“父”字,是象形和会意的结合,就像一双手举着两根根子。但是,棍子只是举着,并没有打下去。真打下去,这个字就不念父了。作为父亲,大可不必整天古板着脸,严厉说教、刻意正经。当爹的,不用强行塑造爹味儿。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呢?
曾创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育儿奇迹的“史上最强老爸”梁启超,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表述,“对子女和家庭投入十二分热烈的爱情”,“身教重于言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春风化雨,偶有当头棒喝”,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我不敢奢望在培育孩子这件事上能有多大建树,只愿自己的孩子健康生活、快乐成长,成为一个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首先得看父亲能成什么样。我想,要想做到称职,至少得把握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陪伴成长。
现代研究表明:孩子跟母亲相处融洽,未来婚姻幸福,跟父亲关系好相处多,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思维、处事能力,影响到孩子未来事业是否成功。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亲这个角色都应该尽量做到不缺席。
有个法国记者叫马修·阿伦,他在一次跟踪调查时意外发现,在美国的监狱里,很多穷凶极恶的犯人都特别看重母亲节这个日子。
每逢母亲节,哪怕是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也会想方设法为母亲准备一份礼物。但到了父亲节,压根就没人提,就好像没有这个节日存在一样。
1988年美国司法部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有63%的自杀者,来自缺失父亲的家庭;70%的少年犯,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
虽然这是很久以前的数据,但是,父亲缺席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
陪伴是双向的。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孩子陪着我们变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同样,对于父亲来说,我能想到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长大。
第二是尊重理解。
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有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会超过对孩子的爱的冲动。
比如,我在与儿子相处过程中就经常发生争执。虽然孩子只有4岁,但在一些事情上已经明显有自己的主见。当我们意见相左时,如果我不是和风细雨地温柔相对,他每每都不太会吃我的那一套,导致家庭战争经常升级,需要妈妈的第三方介入方能平息。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一书中写道:“看见,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的起点。”行为是了解孩子内心困境的线索。我们看到的孩子外在表现只是冰山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是孩子无比渴望理解的整个内心世界。
尊重,本质上是看见、是关怀、是满足、是放手。尊重生命,就要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尊重应是相互的和平等的,孩子需要知道,要享受父母的尊重,他也要尊重父母。
在孩子自幼萌生的主张没有被扭曲的情况下,孩子本能的需要往往都是对其发展有利的。家长需要听见孩子的呼唤,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应是自己的“主人”,家长则应是“后勤”和“顾问”的角色,提供孩子所需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赏识肯定、优质陪伴等,而不是当事无巨细的“管家”。
但如果不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没有理性的觉察和思考,要做到尊重孩子是不容易的。家长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的文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能做到真正尊重孩子。
第三是宽严相济。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好比一张白纸,究竟是能绘出美丽的风景线还是只能信手涂鸦乱描乱画,靠天赋靠时运也靠教育靠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古语说: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败儿。我们今天不再信奉这些旧话糙话,但放任孩子的成长甚至到了放纵的地步,那结局多半都是不太美好的。
李玫瑾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要趁早,否则,以后社会会替你教育他。”
多少家庭呵护孩子到了近乎苛责的地步,把孩子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犯错,不舍得批评;孩子撒娇,一味地溺爱,导致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
要知道,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两者之间,只是隔着教育缺位的家长而已。现在舍不得管教,今后社会一定会狠狠地帮你教育他!
一味的赞赏、夸奖,只会让孩子养成自傲自大的性格,一味的打击、质疑,又会让孩子变成自卑内向的性格。
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批评没有表扬的教育也是不正常的。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相济,奖罚分明的。
教育孩子,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作为父亲更是首当其责。
千万不要在该管教孩子的时候,而疏于教育,给未来埋下隐忧的种子。只有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孩子的人生才能不留遗憾。孩子需要快乐的童年,更需要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