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艺术审美中的共鸣产生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这也是在验证康德美学思想中所说的审美的“共通感”的存在。主要是通过看音乐歌曲的MV视频来找寻答案:是歌曲的诸如旋律的形式引发共鸣的产生,还是歌曲所叙述的事件内容引发的,或者是两者的统一?
音乐歌曲也可分为感性、知性、理性(理性有ー种追求善的禀性):感性型的例如流行歌曲特别是欧美的摇滚歌曲,它偏重听觉刺激、视觉形象给人的心灵冲击;知性型例如交响乐等高雅音乐,它需要有音乐专业知识以及欣赏经验以至于人生经验的累积去理解;理性型例如宗教音乐,它需要有信仰追求的支持而去领悟。
找寻还在继续,而已经深深感到艺术审美鉴赏的奇妙,连通“天·地·人”的奇妙感!以下发ー篇以前所写《“思考人生”离不开人的情感堆积》,经修改后供大家分享:
前天谈了一下“思考人生”要靠平时的功夫,而不能靠“临时抱佛腿”的投机,而且要勤于总结已有经验,从而善于走进未来。昨天谈了一下,人的“自我成长”需要具备理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实,无论是“思考人生”也好,“自我成长”也好,当面对一件事情需要作出行动的选择和决定时,判断力就会起作用。而敏锐的判断力,除了需要通过人生经验所形成的知识作为基础支持外,也离不开人的情感,离不开人的情感堆积,离不开人的情感判断能力。
情感,由情绪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情绪活动是人们对人、社会、自然的一种喜怒哀乐的本领反应,审美活动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文学艺术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社会、自然来进行喜怒哀乐的创造性反应。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融入到审美活动中,可以呈现出美;审美活动融入进喜怒哀乐的情绪活动中,可以体验出爱。
爱可以产生美的意境,而美可以提升爱的境界。通过爱与美,人们会去追求自然本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可以导向人们动机与行为的善。
情感,在“真和善”或者说在“知识和道德行为”中,起着沟通和中介的作用。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在这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艺术的审美是促使和促进人由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有效中介或平台,人既有吃喝拉撒等生存的物质属性,也有追问生存意义、渴望灵魂自由等的精神属性。
而文学艺术作品既有借助文字、声音、影像等来刺激人的感知觉的物理属性,也有表达思想与愿望的精神属性。人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对象的感知觉刺激,结合经验回忆和想象,超越时空和物质属性的限制,脑中创造出或心中呈现出另一个有别于现实自然世界的理想的自由世界。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中介物”可以“联通”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当一首歌、一篇小说、一部电影特别打动你时,你可以运用“联通”原理,反思判断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你!
面对一件艺术作品,由于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的不同,生活阅历和经验不同,因而对这件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可是蕴涵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真、善、美、爱、感恩等本质是同一的,可以通过艺术直觉来领悟。
艺术直觉是一种判断力,有人天生敏锐,有人不那么敏锐甚至愚笨,但是后者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训练,来提高艺术直觉的敏感度。
在情感的情绪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对于大众而言,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流行文化,对于大众的情感影响深远,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当下的大众文化,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我不敢说是全部,但可说是普遍存在娱乐化、矫情化、娘娘腔化、物质主义化的现象,缺乏一种爱与美的质感,缺少活力、青春、激情。我不会断言这会对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是好还是坏,可我想,也许在未来某个关健时刻,这一代人会出现巴神临门一脚却在“临急抱佛腿”地“思考人生”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