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大神采铜把平台上的高票回答收入《精进》这本书中,读完了真的感觉干货满满。
5月1号开始读,3天读完了第一遍,一周后又读了一遍。想写读后感,但是一直不敢下笔,因为这本书干货太多,太难懂了。不同于网上的热文,以身边事举例说理,因为每个人周围的人都不同,不具有普遍意义;这本书划分了时间、选择、如何学习等7个版块,是从思维的高度传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闲话少叙,下面开始上干货
所有人一年都是8760小时,你对待时间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你成为谁
“活在当下”是我们总会听到的一句话。本意是告诉我们不要为未来的事情过渡担心,做好眼前事即可。但是现在这句话基本等同于及时行乐了。为什么对于一句话,会有不同的理解呢?因为每个人对时间,有他自己独特的“时间视角”。
心理学家津巴多提出了5种“时间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 这类人经常回忆美好事物,懂得感恩,但容易忽略当下;
消极过去视角: 这类人总是难以从之前发生的负面事件中跳出来,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享乐主义视角:及时行乐的一类人;
宿命论视角: 认为每一步都有定数,自己奋斗无意义;
未来时间视角: 有前瞻性和目标性的一类人,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来取得日后的成就。
5个视角,我们应该根据时间、情景来调整,综合折中使用。比如工作中必须使用未来视角,不然完不成任务只能回家;而下班回到家后,就应该专心享受和家人的团聚时光。
以5年为期,许自己一个约定
5年后你要成为怎样的人?手中有什么事业?和谁在一起?希望大家思考一下这指向“我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2-3年太短,10年呢过长,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计划过长很容易和社会脱节。取中间的五年为期,从社会角色来看,我们既可以完成大学四年到社会人的转变,家庭角度中也可以从“单身汪”升级为丈夫和爸爸,而阅历的增加,思维也会从青年的懵懂提升到“而立”的成熟。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宣称“爱好是你的第二职业理论”,很多人都在充电,学时间管理,学商务英语,学专业知识,学口才交际...数不胜数。但毕竟时间有限,必须剔除掉一些不重要,或眼前不那么紧急的学习内容。
那应该怎么判断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2个参考标尺:收益值和收益值半衰期。很多事情,要用这2把“尺子”来综合评判,才能真正判断出哪些事值得做,哪些需要放弃或推迟。作者又知道这么说读者不明白,于是附上了几个排列组合及典型事件具体例子: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生命中的Mr. Right, 学会一种思维,与牛人进行一次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一下午手机,买流行衣服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读懂哲学书的某章,学吉他学会了新和弦,每天记账
低收益值、低半衰期事件:刷豆瓣、微博,上班路上一直盯着前面美女。
启示: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结合这一点,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学习的主要领域:读书、健身、理财、英语、培养意志力(早起群、跑步群)等。以为以上这些,无一不是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件。如果一个人意识到改变,他会放弃看综艺、打游戏这些超短半衰期事件,转而用这段时间来读书,学英语。虽然开始会很难,也很容易忘记,但当你读的多了,单词背的多了,有些观点和句型会反复遇到,没遇到一次,就加强了你的记忆,无形中能够强化你大脑中的相关记忆区,从而让你不断进步,体验“做更好的自己”。
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两个无能
选择无能 买手机买IPhone还是三星?我该考研还是工作?男友选有钱的还是对我好的?
执行无能 明知道一件事非做不可,但就是玩手机、看美剧来拖延
如何解决2个无能?
做一个“挖井”的和尚,而不是打井的和尚。一件长半衰期的事,往往做的时候越痛苦,给你的汇报越大。典型的是肌肉训练。教练每次叫你做一组动作时,都要求你做到力竭为止,因为这时对肌肉的拉伸才会达到最大,对肌肉纤维的刺激就越强,增长的也就越快。
列举几个长半衰期事件
积累可信的知识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训练一项技能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健康
提升审美品位等
如果不想碌碌无为过一生,而又想变身成为“斜杠青年”,我们就应该结合这两把尺子,对自己当前阶段做个评估:有没有浪费时间沉浸在短半衰期是事件中,而半衰期的事,是否能帮助你变成5年后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经典经久不衰
悠悠的历史长河已经亲自将长半衰期的作品筛选了出来,而且经典大多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根源性的东西,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都能和这种根源性的东西产生共振。
这也是本书腰封上写明“本书有可能定义什么是经典”的底气,因为书里围绕的7个话题本身就是老生常谈、经久不衰的,古今中外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方法论,适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实践效果好,成为经典,也不是没有可能。
书中还提到一部经典流传的越久,就越可能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流传下去。这恰好可以看做是马太效应在时间维度里的体现。
用半衰期来抵抗泛滥的信息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记叙历史的3个时间尺度:最长的是关心某地的地理和气候状况,中等的是关心社会和文化层面,最短的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
每天充斥网页和手机新闻的所谓“今日头条“、”微博热搜“,从长期角度看只能是”微视角“。所以根据这一点后,我们应有意识地避免被新闻占据过多时间,因为大部分都是转瞬即逝,毫无价值的时间。我们过滤掉的”热点“越多,越能腾出时间去做符合你5年规划的”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
”快“和”慢“的自由切换
哈弗大学教授李梵欧认为,现代生活应该快慢两相宜,有类似音乐节奏的美感。
即使众多事物缠身的比尔盖茨,每年也会挑出1-2周“躲”到美国西北的某个地方,远离员工、家人和电子设备,仅带几本书过去,目的就是享受这段清闲时光。我们谁都没有盖茨忙,却过得比盖茨还累。是时候反省下,放慢自己的脚步,别错过了生活中的美好。
提高时间的使用深度
通过能够产生心流(flow)的爱好来深度放松
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心无旁骛,甚至忘记了时间存在,并能在这个状态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小学课本里,陈毅边练字边吃饭,把饼蘸到了墨水里吃了,还浑然不觉,这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到“心流”的例证了。
光知道“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还不够。只有结合收益和半衰期来判断,并且以目标为导向,果断放弃对成为5年后的自己没有帮助的事件。因为抛开富二代的身世和历史机遇不看,能够给我们弯道超车、达到人生巅峰的机会恐怕只有郑重对待时间了。想必这也是作者把时间作为本书第一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