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职责是通过设置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保护孩子的身心安全。
我们希望孩子们去感受他们丰富的感受,获得新鲜的体验,而我们的职责是教导他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以此来帮助他们提升适应力。
我们的目标不是关闭他们的感受力,或是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而是教会他们管理自己的所有感受、认知、想法和冲动,而我们就是这一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我们靠的既不是训斥,也不是说教,而是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他们带去的体验。
这是《看见孩子》中一段表述。
这段话对我的触动还是比较大。
今天晚自习,因为总有学生窸窸窣窣,晚自习放学后我还留了几个学生下来,进行训斥。
他们四个中,有人在传东西,而且不止一次,我只看到传,就问是怎么回事?
我是带着情绪的,说实在话。
我老感觉自己有种控制欲,我意识到有这点。
如果,我心平气和,或者直接制止,比如我走下讲台,直接把东西收了或是敲敲桌子提醒,事情到此可能就结束了。
而不是像今天这样,非得把她们留下来,然后再去澄清事实,为什么传?当时很有必要吗?
这样一带情绪,语气里就充满了指责或是训斥。
其中作为传递人的同学就比较委屈,她说,我也没说话,只是做了一个快递,想想也是。
而我陷入到了“她有了传东西的行为,就是不应该”,而背后她的原因可能是我帮了个忙本身就是无辜的,而又挨了一顿训。
如果按照文中所写的去复盘。
我可以这样,一是看到她们说话,直接阻止或是提醒。
如果想让她们知道自习课不安静,学习不专注会有不好影响,可以试试这样表达:“我知道你当时急于用纸,因为水洒到了书上”(写到这里,觉得学生行为可以理解了,自己发火还是有些过分,不应该)
哎,我执,就想弄个明白,也没那么必要。
太较真,真的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