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由于地域的差异。很多地方贫富悬殊差距太大。比如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在家没有很好的收入。于是不得不去到一线、二线城市打工谋生。但是孩子呢?上学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因此孩子、老人只能留守在家乡。
因为地域的关系,很多年轻人讨不到老婆,就算很不容易娶到老婆然而生完孩子,她们也会因为受不了穷酸偏僻的生活而舍弃孩子悄然离开。邻居布兜的媳妇儿是他在外地打工认识的,生完孩子几个月并离开杳无音讯。孩子由奶奶带着,但是奶奶性格孤僻、古怪、忧郁、甚至精神轻度分裂。她动不动一点小事会打孩子、辱骂孩子...她不让孩子和邻里左右任何的孩子一起玩...我很想劝劝她。可是人家自尊心强,她会觉得咱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我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我过得其实很好。然而,我又️什么资格去劝慰别人呢?我也只不过是一名留守妇女而已。
我和老公带着俩孩子一直在北漂,但是由于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出于在北京经济压力山大的状态下,我和女儿不得不留守在家乡。这里的素质教育、硬件设施等方面虽然不如在外面,但这里消费低、压力小。而且至少有自己的房子住着舒适、踏实吧?家里只有我和女儿,每天回到家里寂静的犹如教堂。为了不让女儿感到孤单,我变成了话唠,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但是家里因为没有爸爸的存在,女儿显得异常的胆小和没有安全感。哪怕正在吃东西的她见我上厕所也会立马紧跟着...晚上睡觉之前一直迷迷糊糊的问:"妈妈,你关门了吗?关紧了么?"我不断重复,关紧了。她半信半疑,无奈我只好打开灯让她确认一下才安然入睡。房子虽不宽敞,但平常我们活动的场所只是厨房、客厅、和卧室...此时我想其实️一间公寓就够了。
有人说,这些留守在家带孩子的妇女最幸福了。她们除了吃饭睡觉给孩子洗洗衣服啥事没有了,多好。可是你知道他们的难过和心酸么?遇事没人商量只能默默咬牙承担...举个例子,孩子生病了就算自己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也要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那种无奈谁能体会?和老公每天只能通过电话、微信来联络感情,就这样的生活就算感情再深也会随着时间和距离而消失殆尽...所以便又出现了女人红杏出墙、男人沾花惹草的现象,现在的离婚率如此之高恐怕与这也有关系吧。
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也已经属于常态。有的在外挣钱富余的家庭会选择把老人送到当地的养老院,而有的老人只能留在农村自己种菜、养猪...盼望着孩子们过年回家有肉有菜吃。邻村的郭大爷,他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老伴五年前心梗去世,固执的他一个人独自在山上住着。可就在今年春天,他不幸逝世,死因不明。家人发现的时候,尸体严重腐烂,发出恶臭...这并不是他子女的问题,为了生活他们没有选择。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绝非家庭的芝麻小事。谁来关注他们?谁来拯救这些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呢?
我们中国这个土地上生活着6100万留守儿童和1400万的随迁儿童,还有5000万的留守老人。6100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当您们享受温饱生活的同时,您是否忘了有这么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许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救济和帮助。因为他们是未来,是希望!当我们面临这样的处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义务和使命。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孩子是我们的生命的延续,失去了过去和未来,我是谁?我们是谁?所以当今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我们非常沉重必须要讨论的话题的时候,我最希望发出的祝福是,他们不再是热词,他们不再被关注。留守儿童—不!留守的老人—不,这些东西都不再是我们生活当中要讨论的悲剧。我们生活在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上,并且为他们创造机会,创造资源,分享21世纪的互联网红利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去做。这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将不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一起努力吧,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不再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