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公元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人,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王朝第三位皇帝。
宇文泰临终时将权力移交给他的侄子宇文护。公元557年,他将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先废后杀,拥立叔叔宇文泰的三儿子宇文觉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即位不久,就因欲除宇文护而被杀害,年仅十六岁。宇文护又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即周明帝。宇文毓“性聪睿,有识量”。宇文护怕失去权力,于武成二年(公元560年)用毒药将宇文毓杀死,同年又立宇文邕为帝称周武帝。短短三年,宇文护“废三帝,杀三帝”,此后,更加专横跋扈。他紧握北周军权,“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他的宅第“屯兵禁卫,盛于宫阙”,“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他的几个儿子身居高位,依恃他的权势,骄奢淫逸,贪财残暴,“蠹政害民”。宇文邕“性深沉,有远识”,继承皇位后,恶衣菲食,谨慎政务,结好百官,寻求支持,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十二年,待朝野上下皆怨恨宇文护父子的残暴,遂与卫王宇文直密谋杀掉宇文护。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宇文邕召见宇文护,让宇文护在晋见皇太后时宣读劝皇太后戒酒的《酒诰》。就在宇文护宣读时,他在背后将其刺杀。随后,他又将宇文护的儿子们及亲信召回长安杀掉,彻底清除了宇文护集团。
宇文邕亲政后大力推行均田制,在税赋徭役上,三令五申严禁额外征派,多次下发减免力役和租调的诏书。他要求地方各级官吏勤于督促,勿误农时,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他特别重视灾年开仓济贫,安置移民和优待鳏寡孤独,并在各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杂户,被放免的奴婢、杂户总计数十万口之多。这些人或就地为农、或返回故乡、或迁往他处谋生。颁布《刑书要制》,制裁士族豪强兼并土地、藏匿人口等。统一了度量衡。命令各地举荐贤才,根据德才标准录用。宇文邕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改革举措,使得农民得到休养生息、生产得到发展、国家也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北周政权统治的基础,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宇文邕实施汉化政策,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传统。他曾派人邀请名儒来长安讲经论道,对汉族的经史加以整理、校勘和注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干戈屡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佛教得以广泛流行,畸形发展。到北周时,寺院发展到四万余座,僧众三百余万,几乎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寺院不仅是宗教组织,也是经济实体,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僧侣不交租税、不服徭役,这不但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也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宇文邕下诏书,严厉禁绝佛、道两教,将寺院、经卷、佛像全部捣毁,寺院土地财产予以没收,大小僧众一律还俗为民。下令禁止淫祀,凡礼典所不载的祭祀,一概免除。北周“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为后来灭齐提供了有力的物力、财力、人力等条件。
宇文邕紧握军队实权,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度,改兵士为“待官”,提高了兵士的地位,也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同时,改变了宇文泰从豪强富户子弟中募兵的办法,规定设置军府的州郡,从均田户中征召府兵,当府兵者免除租调、徭役,其家属也可在三年内不交租调、不服徭役。这就扩大了兵源,将原由豪强大族控制的农民改由朝廷直接控制。宇文邕还十分重视军事训练,经常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亲率六军习武于城郊,与将士一起步行山谷,艰辛跋涉,紧张操练,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训练热情。整饬军纪,规定将士行军作战不得损害百姓财物,不得压迫百姓,违令者严惩,从而使北周军队受到百姓欢迎。在北周国力、军力日盛的同时,北齐却日趋衰败。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七月,宇文邕亲率十八万大军,分六路直入北齐,连克三十余城。但因染疾于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九月班师回朝。第二年十月,他再次率军十四万伐北齐,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击溃北齐军主力,随后又攻克晋阳(今山西太原)。齐后主高纬逃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境内),将皇位让给八岁的儿子高恒。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军攻克邺城,高纬在逃往青州途中被俘,北齐灭亡。随后,宇文邕派大将军王轨挥军南下,夺取了被陈朝占领的淮南地区,使疆域扩大到长江下游,北周空前强大。宇文邕雄心勃勃,计划先灭突厥,再平江南,“一、二年内必使天下一统”。建德七年(公元578年)五月,他率兵北伐,兵分五路,当到达云阳时(今陕西泾阳西北)突发疾病,遂诏令停止进军,折返途中病故于乘舆之中,年仅三十六岁。庙号高祖,谥号武帝,史称北周武帝。
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了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出土墓志、金玺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为北周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该墓即北周孝陵。北周武帝宇文邕突发恶疾、英年早逝,其死因一直备受关注。在对武帝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
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用道家丹药是社会上层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补长生。所谓丹药,其实是不同晶体形式的无机化合物,由多种矿物高温烧制提炼而成,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周礼·天官篇》和《抱朴子内篇》等道家典籍均显示,不同丹药的成分虽有所差别,但雄黄与礬石是其中代表成分。雄黄为硫砷化物矿石,主要成分是As2S2,礬石是一种含铁的硫砷化物,主要成分是FeAsS。黄色的雄黄、白色的礬石、红色的朱砂、青色的曾青、黑色的慈石与道家五行原理的五色相对应,为当时著名丹药五石散的主要原料。周武帝宇文邕遗骨中砷(As)、硼(B)、锑(Sb)元素显著偏高,可能是由于他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 (As)、硼砂(B)、辉锑矿石(Sb)为主要成分的丹药。
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四年间北周武帝数次发病,生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生癞疮,恶疾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肤病为代表特征。在研究团队看来,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慢性砷中毒后,病人皮肤上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和红肿。”研究团队称,在武帝的股骨上,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的。”在研究中,还以颅骨CT扫描技术对宇文邕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通过分析控制头发、皮肤和瞳孔色素相关的基因位点,认为“武帝宇文邕是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