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相当频繁的时期,西魏恭帝三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据说他“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北史·周本纪》)。宇文泰因此很喜欢他,常对人说:“成吾志者,此儿也”。青少年时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岁时被封为辅城郡公。后来孝闵帝即位,他又拜为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宇文邕“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甚见亲爱,参议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稳,不爱多说话,但如果有事问他,他总能说到点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前,曾郑重地对宇文护说:“吾诸子皆幼,外寇方强,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宇文护表面许诺下来。第二年,他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资治通鉴·陈纪》)。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就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之久,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
宇文邕即位之初政局十分不稳,北周内部,宇文护掌握实权多年,党羽众多,武帝只能忍耐;北周外部,那时的北周远远不如当时的北齐,而且同时在南方还有一个刚刚兴起的陈国。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君主,他又要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内忧外患呢?
表面上,武帝懦弱怕事,宇文护仍旧掌握着实权。公元563年,也就是宇文邕登基后的第三年,此时权倾朝野的宇文护发动了对北齐的战争,但结果却遭到北齐的疯狂反击,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此后的九年,宇文护仍旧是北周实际上的主权者,宇文邕只能忍辱负重,悄声蛰伏,等待时机。
公元572年,武帝决心铲除宇文护。宇文护从同州回到长安,宇文邕和他一起去见太后,说太后最近经常喝酒希望宇文护劝诫太后,并让他对着太后宣读《酒诰》,宇文护不知道是计,就答应了,正在读的时候,宇文邕用玉珪猛击他头部,在宦官何泉和卫公宇文直的帮助下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剪除其党羽。
蛰伏十二年,宇文邕有自己的一套励精图治的方法,在消除内忧之后,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武帝灭佛
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布兴旺起来,有人上书警告最为佞佛的梁武帝说,天下户口几乎被寺庙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响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北齐佛风更炽,境内佛寺四万多所,僧众二百万。僧侣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经济,寺院经济日益发展,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互相争夺土地和人民,大量的壮劳力投入佛门,国家因此而失去兵源。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冲击,不亚于洪水猛兽。公元574年,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共同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因一次农民起义,让他下定决心,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国家纳税服役,此举使北周的的国力大大增强。
两次伐齐
575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因病还师长安。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围晋阳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577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
直到这个时候周武帝才开始实现自己最大的梦想,他要超越父辈的梦想,不仅要统一北方,还要北平突厥、南定江南,建立南北统一的强大中国。此时,如果从东汉末年算起中国分裂已达三百六十一年,漫漫长夜,世人总也盼不到光明的曙光,而现在,这一历史重任,明显的要落在北周武帝的肩上。北周武帝只需完成最后一步,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就将比肩秦皇汉武。然而,人世间总有太多的遗憾,公元578年,北周武帝率军北伐突厥,没想到刚到半路身体不适,被迫返回京城,但这竟成了他政治生涯的谢幕。此时这位胸怀宏愿的年轻皇帝,只有默默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周书.武帝纪》记载:“宣政元年六月丁酉,帝疾甚,还京。其夜,崩于乘舆。时年三十六。谥曰武皇帝,庙称高祖。已末,葬于孝陵。”
北周武帝已经拥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而上苍却没有给他统一天下的时间,直到临终他仍在注视着一张军事地图,那上面是整个华夏,在这片土地上,后来者隋文帝杨坚,遵循着北周武帝制定的北定突厥,剑指江南的战略方针,在北周武帝病逝十年之后,完成了统一大业。北周武帝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也是少数民族领袖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书中也说他是一个非常勤勉节俭的帝王,“克己励精,听览不怠……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时不与我,是北周武帝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