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当遇到孩子不与大人打招呼、和其他小朋友的推搡、或关上门不交流等行为时,父母很容易就给孩子冠上“不懂礼貌”、“冲动”、“孤僻“这样的字眼。
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伴随行为冲动,也常常会被怀疑是否是”多动症“,辅之以注意力训练和行为训练。
对孩子负性的评价与定义,以及仅仅是针对行为的纠正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更加防御、更具有挑衅性。
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习识别自己的压力源,有能力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发展自我调节的策略,通过恢复能量平衡而减少压力行为。
如何区分不良行为和压力行为?不良行为与主观意图、选择和觉察有关,孩子在行为当下是知道不应该这么做的,但是他选择了去做。
而压力行为则与我们的脑神经自动反应密切相关,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或者不能清醒的意识到他的做事方法。
只是在当下,他的神经系统感觉到威胁,就自动的进入战或逃的行为状态了。这时,我们负责思考的大脑新皮层几乎是不工作的,处在一个非理性的状态。
我们会发现,给他讲道理、解释都听不进去,处在无效沟通的状态;有时,在激烈的对抗中,自己曾说过或做过什么,也常常印象模糊。成语口不择言、慌不择路,也描述了这种非理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