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带来故事的种子,时间使之发芽;风带来了新的故事,时间使之成为神话。未来由我们掌握,过去由我们铭记。
罗炳辉(1897.12.22-1946.6.21),男,汉族,出生于云南彝良。1915年入滇军当兵,因作战勇敢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先后以副参谋长和副司令员的名义在武汉从事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领导枣庄战役。同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并安葬于临沂。
他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2009年9月,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的前夫人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赞颂罗炳辉是“神行太保”、“传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
罗炳辉在战术方面的创造性计策很多。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所在地域多为山地,他创造了“麻雀战”、“跳梁阵”等以游击战术。抗战时期,罗炳辉根据皖东(淮南)和洪泽湖一带的地形,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击战术,诸如“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梅花战术”等等,其中以梅花战术最为有名。
罗炳辉先后撰写了《淮宝战役的战术诸问题》、《指挥员熟用手册》、《碉堡作战》等小册子;还写了不少有关的日记,提出“发挥火力,隐蔽身体”的十个要点;“如何做到百发百中”的七个要点;提出“冲锋时机”有“五冲”、“五不冲”。对战略战术与技术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以指导作战和训练。
见证者,为见证而来;铭记者,因铭记而生。在你走向那条路上,也许会有更多困难,但只要你坚信这条路通往正确,一切就有意义。路再长也会有终点,夜再长也会有尽头,不管雨下得有多大,总会有停止的时候,乌云永远遮不住微笑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