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说:我是个相信‘道’比‘术’重要一万倍的人,但在好好说话这件事上,道这个东西常常用处不大,为人要真诚是道,说话要坦率也是道,但是由于这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而语言本身就是个含糊不清,凑合着用的工具,所以不得不掌握各式各样的术,不频繁操练,就有可能后悔莫及。
这话我深有体会,为人真诚,说话坦率的道真的比不上各种各样的术。我总是不知不觉就把人得罪了。
早上听了《好好说话》这本书,深受启发,在书里作者说通常我们说不会说话会认为是我们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弱,嘴皮子功夫不行,而其实说话就是思考,当我们说一个人说不清的时候,一定是他压根就没有想清楚,所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肚子有货倒不出的情况。也就是说语言是思考的全部,一个人语言的边界就是思考的边界。不会说话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考出了问题。
很多人不会说话一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说话不过脑子,二是伶不清状况。
说话不过脑子是说没有把说话当个事,没有刻意地想过说话这个事。每次说话都是下意识的行为,意识不到同样的意思,可能有更得体的表达方式。我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说话不过脑子,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从来没有去想同样一句话有没有更得体的表达方式,我说这话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这样说真的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吗?
蔡康永说所谓的说话之道就是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却没有真的的做好。这有很大原因是我对于这件事还不够重视,也就是说没有把它当做刚需。
伶不清状况是说说话的搞不清自己说话的目的和情景。比如需要沟通的时候,在说服,需要说服的时候在演讲。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把工作时候的话术带到家里,和家人沟通的时候也是一本正经很严肃。这就是搞不清楚自己说话的目的和场景。这样的谈话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说话是一种权利的游戏。我们说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话的人和听到的人就会有意识地构成某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会存在谁主动,谁被动,谁需要争取谁的问题,这就是一种权利关系。而我们需要影响谁,谁就握有这场语言游戏里终极权利。
比如一个销售员在说服一个顾客时,最后决定买不买的是顾客,所以权利就在顾客手上。我们开始一段对话的时候,就要先搞清楚这种权利关系,使用合适得体的话术。
拿沟通的场景来说,沟通的时候权利是在流动。沟通偏重的是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沟通的要义是平等,把双方都放在一个水平面上才能打开心结,所以沟通是权利在流动,互相给予对方话语权,努力去营造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说话环境。
而我经常做的就是在沟通中不知不觉就得罪了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把别人得罪了。搞的自己都很莫名其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说了不该说的话。明明自己是好心却总是办坏事。
怎么说话不得罪人呢?《好好说话》这本书说的真好:怎么说话不得罪人核心的诀窍就是把焦点放在“人”身上,沟通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互相通融的过程,所以沟通的时候所谓的结论、道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距离,互相的感受。
所以在沟通前替别人着想,预知到自己话语中可能出现的棱角,提前把它们包装好,弄明白自己说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别人有没有可能误解,不管别人是不是玻璃心,都去尊重和保护,用这样的姿态沟通就不容易得罪人了。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都是下意识行为,我们总以为说一句话这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而从来没有思考其实每一句话都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说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因为人际关系是幸福和烦恼的根源,而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有效沟通,而有效沟通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说话。所以好好说话很很重要,我们要把它当做大事来对待,每次说话的时候都要先问自己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样说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吗?有没有更得体的表达方式呢?
因为你知道好好说话就是好好思考,当你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是因为你没有好好思考。所以你知道不要让说话成为下意识行为,搞清楚自己说话的目的和情景。说话是一种权利游戏,我们需要影响谁,谁就握有这场语言游戏里终极权利。
想要说话不得罪人就要把焦点放在人身上。沟通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通融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结论和道理,而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和感受。在说话之前把别人放在心上,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把自己说的话包装好,不管别人是不是玻璃心都去尊重和保护。这很难却值得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