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锅盔——(彭珊玲)

冯先生的老家在军乐镇,旧名为“军屯”,位于天府之国成都下属的彭州市近郊。上世纪90年代初,地名普查时,因与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重名,故彭州军屯便取军屯之“军”及本地别名乐兴场之“乐”,更名为“军乐”。

小镇虽小,却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据考究,建兴十二年,孔明病逝,刘禅继位。镇西大将军姜维镇守蜀汉剑门关及彭州等地,其率部于彭州军屯镇、马牧河一带修养屯垦、牧马、练兵巡逻,“军屯”由此得名。

如此看来,由“军屯”更名为“军乐”,对于小镇来说,就像文革时期兴起的改名潮,北京的宣武区改为“红卫”,崇文区改为“红光”一样,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来看,实为憾事。

好在小镇上有一道传统美食,号称天府小吃鼻祖——军屯锅盔,香喷喷地为今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军屯锅盔是什么?听起来很厉害。

一张小饼越千年。军屯锅盔,颇有典故,原为军用干粮。军队操练外出,翻山越岭,士兵多以干粮充饥。大将军姜维是羌族人,擅长做糊饼,他把糊饼做成干粮,便于士兵行军中随身携带。面糊被士兵放在金属制的头盔里加热,形成两边焦黄的面饼,此为“锅盔”二字的起源。又因锅盔产于军屯镇,故名“军屯锅盔”。

陕西也有锅盔,“关中十大怪,锅盔像锅盖”,据传是唐代时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的干粮。陕西锅盔是白干馍,面和得很硬实,用慢火烙的大饼,厚一寸,重五斤那是常有的。军屯锅盔是一种酥油千层饼,大小与武汉的面窝、上海的葱油饼,河南的烧饼差不多,口感香、酥、脆、细嫩化渣。

美食在民间,军屯锅盔早已“军转民用”。打锅盔,在军屯,不仅是一项营生,更是一门手艺,父传子、子传孙、师傅传徒弟,一代代军屯锅盔手艺人,在富庶的成都平原,以川派饮食的麻辣鲜香,将一个既不复杂更不惊艳的小吃,传承演变为每一个川西人味蕾上的记忆。

锅盔是一门艺术。用的面,都产自河南与河北;用的花椒,全产自汉源;用的肉,尽是最新鲜的五花肉。另外根据冬天、夏天的不同,根据阴天、晴天的不同,手艺人还会适时地调整水温,以期打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品”。

军屯人称制作锅盔为“打锅盔”,一个“打”字,可能来源于锅盔摊儿发出的声响。每天清晨,军屯老街上,很远就听见“嘭——嘭嘭,啪——”这样有规律的声响,循声而去,一定可以发现一个锅盔摊。嘭嘭声一长两短,这是手艺人用擀面杖敲击案桌发出的清脆声,就像歌唱家在演出前吊嗓子一般。接着,老板麻利地翻转牛舌状面片,甩在案板上发出“啪”的一声,嘭啪声陆续响过,刚出炉的锅盔满街飘香,这声响就是最好的广告,比吆喝声、比叫卖声还更招人馋嘴。

军屯锅盔早已走出军屯镇,行走在巴蜀大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随处可见军屯锅盔摊,环境十分简陋,一个招牌,一个价钱牌,一个小玻璃箱,一个炉子。虽然如此“苍蝇”,生意却好到大排长龙。究竟有多好吃?没吃过锅盔的成都人,肯定不算地地道道的成都人。

现在的军乐镇,打锅盔的手艺人大多都是师出于周乐全和他的师傅马福才,马师傅已过世,周乐全军屯锅盔店如今已成网红店。

周师傅十二岁拜师学艺,一根细细的擀面杖,一块因为浸透了食用油而红润的案板,一个铁鏊,一个火炉,简简单单的几样行头,架构了周乐全七十余年的人生故事。

1962年彭州摆灯会,邀请周乐全和马福才一起去打锅盔,结果大受欢迎。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报道了一篇新闻《军屯锅盔,香飘天府》,军屯锅盔在市场上火了。

可惜的是,那个年代物资短缺,周乐全与师父还只能在口味上适当做些尝试,比如在白面锅盔的基础上打出椒盐味、白糖味、红糖味。

周师傅是个爱用心琢磨的手艺人,改革开放后,食材丰富了,他打出了全镇第一个猪肉锅盔,继而创新出牛肉锅盔,又将这份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所有前来求技的人。

这些年,周师傅在传统酥锅盔制作技艺上不断改良,在原料上增加了鲜猪肉、鲜牛肉、猪油、鸡蛋和五香粉等,又采用小包酥的技巧,使用抹酥的手法,使酥层更加均匀。这样制作出的锅盔,油润松泡,外酥内绵,香麻可口,酥脆中带着绵软的韧性,香麻中回味着醇香的悠长。咬一口,满嘴充满了面粉加上动物蛋白质在植物油陪伴下,经过炭火高温烘烤而获得的特殊的香味,真的是过口难忘。

六十年,周乐全用长达一个甲子的时光,只做了一件看似枯燥的工作,打锅盔。锅盔在他的手下,已然如同艺术创作一样,和面,揪面团,擀面杖迅速将面团擀成薄薄的牛舌状,接着一大坨牛肉或猪肉馅丢上去,抹匀,然后再将裹着肉馅的面团擀成牛舌状,再抹一层厚厚的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对于他来说都太过娴熟。

如今,军屯锅盔被评为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乐全,这位守着火炉,打了一辈子锅盔的老人,成为了唯一的一位军屯锅盔非遗传承人。一分一毫现真心,一料一味有真意。他的名字多次登上了各大媒体,小小的锅盔店,不仅上了彭州市、四川省的电视台,军屯锅盔的酥香还飘到了中央电视台。

北京亚运会期间国内外食客排长队争相购买,因制作难以满足,让不少人来不及一饱口福,一时传为佳话,名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据说现在军屯有上万人在全国各地经营锅盔生意,信息时代,军屯锅盔从街边小吃到实现量产,从手艺人到工厂再到互联网,为军屯锅盔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注入新的发展生命力。

一个小小的锅盔,串联起诸葛智谋,三国遗脉;述说着军用干粮与民间小食的转变,也勾起了游子舌尖上的记忆。

胃知思乡。

冯先生出生在军屯锅盔的发源地,他的家门口曾经就是军屯锅盔的大本营。那时候,军屯镇上只有一家集体锅盔店,生意非常好,一个锅盔卖2两粮票、7分钱,一天能卖300个。

那个年代,谁家都没有余钱剩米。冯先生的父母薪水微薄,上有奶奶,下有他们兄弟三个,全家6口人,能混饱肚子已经很费心思了。就算是锅盔摊摆在家门口,就算闭上眼睛也能根据嘭啪声判断出老板在做什么,就算那声响再诱惑人,也常常只能是和一圈的小屁孩,围着锅盔摊,眼巴巴地守着,目光随着老板的姿势挪移,闻着酥香味儿,期待着自己能吃上一个刚出炉的锅盔,口水流得下巴磕都快掉了。

三兄弟盼过年,盼过节,盼过生日,只有这些特殊的日子,才能吃上馋了很久的锅盔。他们还盼远在阿坝州工作的大舅回来,大舅是个老革命,工资高,不仅会给每个孩子买好几个锅盔,而且还是私人订制款,加肉加料的肉锅盔,那一顿牙祭打得真是过瘾!

有一次,小冯同学馋得挠心,像从喉咙眼里伸出了八只小手,七上八下地想吃锅盔。他偷摸着在家抓了一把米,换了一个锅盔,正吃得风卷残云时,被老娘抓了个正着,人证物证俱全,挨了一顿皮肉处罚。作为三兄弟的老大,小冯同学是个乖小孩,从小听话、懂事,这大概是他童年里犯下的最大错误,也是记忆里唯一的一次挨揍。

童年的味蕾,记忆是绵长的。冯先生11岁跟随父母进城上中学,18岁出巴蜀入京冀进军营,离家是越来越远,初中一周尝一次乡味,高中一月品一次乡愁,在部队几年探一次亲,好几年才能感受到军屯锅盔那难得的乡意。

乡音已随环境而淡化,军屯锅盔的味道却会时不时想念起来。

我第一次跟随冯先生回成都,一到家,放下行李箱,他就开了弟弟的车,领着我回到军屯那个小镇,就着一碗酸辣粉,吃上几个军屯锅盔,童年的亏欠补回来了,爽!

2020年春,一场疫情让全民禁足,似乎每个人都宅家成了大厨。我以网络为师,在家自学打锅盔。和面调馅擀皮,一层肉一层油,手忙脚乱忙乎了3个小时,打出了15个彭氏锅盔,冯先生一口气干掉了5个。

看着冯先生吃得满嘴流油,状如萌童,我的思绪做无端神游。我猜想,冯先生在少年时代,应该也曾如大多数少年一样,一心想飞,想飞出军屯小镇,飞到更远更大的地方。或许他还曾想到一个大大的城市,找一个煮着咖啡,吃着西餐的美丽的太太。

如今,从南到北,跨过千山万水,兜兜转转,与他日夜厮守的,却是一个琢磨着如何把锅盔打好的瓜婆娘。

岁月轮回,筷子两端是家乡的味道。

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人和故乡的关系,一个人和过去的关系,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环境怎样变化,对故乡味道的牵念,很难改变。游子漂泊,从小熟悉的口舌之味,会在舌尖和心头打结,乡愁借助着故乡的饮食,继续着人与故园的“量子纠缠”,引领着迷失在外的人看清来时路,并找到归去的方向。

冯先生,等退了休,我们一起回你的胞衣地军屯小镇,我们去向周乐全老人拜师,学着打一炉最酥脆化渣的军屯锅盔,如何?

                                                                                                                                               写于2020年4月5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